供电“医生”为高铁“把脉问诊”

2025-04-23 21:46:51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魏依晨 通讯员 姜靓

作为串联南昌、景德镇、黄山等地的“黄金通道”,杭昌高铁黄昌段在“五一”假期前夕迎来了一场特殊的“体检”。4月23日,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公司鹰潭供电段的接触网检测工区内,一群供电“医生”正昼夜不停为这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线路“把脉问诊”。其中,两位年轻的分析员胡琼和陈子玥,凭借科技赋能与细致入微的专注力,成为铁路供电安全的“隐形守护者”。  

驱动高铁飞驰的接触网,是供电系统的“生命线”。一颗松动的螺母、一处超标的参数,都可能引发供电故障。为此,该段启用了国产4C接触网检测装置——车顶搭载32个摄像头,以80公里时速对接触网进行全方位扫描,单次巡检即可拍摄超7万张高清照片,配合激光测距、红外成像等技术,构建起立体化监测网络。   

“这就像给高铁做‘全身CT’,任何细微隐患都逃不过系统的‘眼睛’。”检测工区工长胡琼介绍。但海量数据的高效处理,离不开后方分析员的“火眼金睛”。胡琼和陈子玥所在的检测分析室,正是这场安全保卫战的“智慧中枢”。系统通过AI算法对图像进行初筛后,仍需人工逐帧复核。两位年轻姑娘和工友们的任务,便是从成千上万的图片中“揪”出隐患,确保供电系统“零缺陷”运行。  

胡琼的电脑屏幕上,一张张接触网图片快速闪过。每天分析1000多张图片、确认2000多个螺栓松紧状态、白天黑夜连轴转24小时不间断分析……“有点类似看图找茬,但与游戏不同,稍有疏忽就可能漏过一处隐患。”胡琼坦言,这样的工作模式难免让人神经紧绷。  

如何缓解高压?胡琼摸索出一套“动态轮换+眼药水战术”,通过交替监屏缓解视觉疲劳。她还化身团队“开心果”,组织工友每小时做眼保健操或拉伸运动,下班后常播放音乐与同事合唱。“没人在乎唱得好坏,重要的是缓解疲劳,带着轻松心情回家。”陈子玥笑着说。  

为确保五一期间旅客出行无忧,检测团队开启“24小时连轴转”模式。胡琼和陈子玥每天需分析超3000张图片、核查近500根接触网支柱上腕配件状态,工作时长超过12小时。为节省时间,她们甚至减少喝水与用餐时间,硬是在“像素海洋”中练就了“秒级辨隐患”的本领。  

检测分析室主任徐明感慨,这套“智能监测+人工精判”模式已将隐患识别精度提升至毫米级。例如春运期间,胡琼通过对比历史数据,发现某区段接触网参数异常波动,团队连夜排查,及时排除了设备冻损风险。五一前,团队累计处治隐患46处,为线路“零故障”运行打下基础。  

责任编辑:王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