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薛岩
4月22日至24日,以“数字地球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进程”为主题的第十四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在重庆开幕。大会聚焦数字地球技术创新、促进全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等议题,携手全球科学家共同探索破解人类发展难题的数字化、智能化可行路径。会上,《2025数字地球重庆宣言》正式发布。
当前,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进程已过中期关键节点,面对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挑战,数字技术、大数据管理以及以科学为基础的方法论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正在释放出巨大潜力。
时空智能学是推动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正在为科学探索、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仁深入阐述了“时空智能”的内涵,系统演示了该技术从原先的定位、导航、授时系统,向通导遥一体化的定位、导航、授时、通信系统演进的广泛应用场景。他指出,时空智能在服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已取得诸多系列成果,尤其是在灾害应急、经济发展监测、森林火灾与地震预警等领域的应用效果显著。
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名誉主席、第十四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大会主席郭华东认为,当前,数字地球技术迅猛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开辟了新路径。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取得的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如SDGSAT-1卫星发射、卫星数据面向全球开放共享的“SDGSAT-1开放科学计划”等,对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77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克勒希·乔鲍表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国家与国际数字地球学会等国际组织机构间的共同努力。他呼吁,全球各国要着力在数据“标准化”和“可及性”方面展开合作,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加速落实。
据悉,本届大会由国际数字地球学会、西南大学联合主办。为期三天的大会共组织了53场平行分会,进行了470个专题报告。与会专家围绕“数字可持续发展国际科学计划”“数字地球理论、模型与关键技术”“地球大数据共享、应用与服务”“数字地球领域示范应用”等多个前沿议题展开了深度交流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