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跟跑”到“领跑”  超高清焕新视听新体验

2025-04-24 16:14:5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2025年为‘超高清发展年’,我们将全面推进超高清端到端全链条发展。”4月22日至25日,第31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2025)在北京举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曹淑敏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

本届展会以“广电视听更美好——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超高清端到端全链条发展、人工智能融合应用等前沿领域,全面展现我国广电视听行业在技术革新与生态重构中的突破性进展。

记者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了解到,未来三年,随着50个超高清频道落地、6.5亿终端普及,中国广电视听行业正在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当技术革新与政策护航形成共振,一个“更清晰、更丰富、更美好”的视界正加速到来。

超高清定义视听新标准

“超高清不仅是分辨率的提升,同时还具有高帧率、高动态范围、宽色域、高量化精度等技术特性,可以从视频的像素数量、动态流畅度、明暗层次、色彩的丰富度以及色彩和亮度的平滑度等五个维度综合提升画面的细腻度,丰富视觉体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科技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常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超高清技术正在重新定义视听内容的创作逻辑与用户体验。

具体来说,超高清技术赋予创作者更大的艺术表达空间:高分辨率可精细刻画场景细节,高帧率支持复杂运动镜头的自由捕捉,高动态范围与宽色域技术则能真实还原自然界的光影与色彩。常健表示,这些特性不仅提升了电视大屏的吸引力,也显著优化了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的观感体验。“通过总局超高清实验室评测,综合应用这些技术指标的作品,主观体验实现了质的飞跃。”他说。

作为行业风向标,CCBN2025设立2万平方米超高清专题展区,汇聚总台、北京台、芒果TV等百余家机构,呈现三大亮点:全链条技术矩阵,从索尼8K摄像机到创维8K电视,从华为智能编解码到当虹AI内容审核,覆盖制作、传输、终端全环节。应用场景革新,北京卫视《4K里的中国》纪录片、总台4K品质剧场等案例,展现超高清对内容创作的赋能;智能汽车座舱、裸眼3D等应用则拓展技术外延。国际协同创新,亚广联伙伴日、中沙媒体合作交流会等活动,推动中国方案走向全球。

全链路贯通重构产业生态

尽管我国已实现超高清“从无到有”的突破,但产业链条仍存在断点堵点。常健表示,当前超高清内容生产意愿不足、网络传输质量参差不齐、终端普及率待提升等问题,制约了产业生态的良性循环。他举例道,制作成本高、播出需求少导致内容供给不足,传输网络容量有限造成优质内容“传不下去”,部分终端设备技术滞后,用户体验大打折扣。

为此,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制定了“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全链升级”的发展路径:在内容生产端,实施“制作一批、修复一批、引进一批”策略,2025年底前新制电视剧基本实现超高清化,纪录片评优向超高清倾斜。

开幕式上,北京卫视超高清频道开播、超高清插入式微型机顶盒千万级规模部署启动等仪式,标志着我国超高清端到端贯通发展进入整体升级、规模见效的新阶段。“北京年超高清内容供给能力突破6万小时,国产设备市场占有率持续攀升,1100余家相关企业形成集群效应。”常健透露,“到2025年底,总台及9省区市卫视超高清频道将陆续开播,头部网络平台新增节目超高清占比将超40%。”

我国正以超高清为支点,撬动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面向未来,常健预测,超高清流量消耗是高清的3-5倍,将直接拉动5G、千兆光网利用率;大尺寸超高清电视销量爆发式增长,将带动面板、芯片等产业链升级;在医疗、安防等垂直领域,超高清将催生远程诊断、智能巡检等更多新场景。

这场端到端的生态革命,不仅重塑着十四亿人的视听体验,更在全球化竞争中标注出中国坐标。

责任编辑:冷媚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