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非盐碱地低产田和华南滨海盐渍地水稻亩均单产有了新可能

2025-04-24 18:29:04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俞慧友

4月24日,记者从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获悉,由该中心培育的耐盐高产优质杂交稻新品种“箐两优3261”已通过国家、湖南省“双审定”,今年将在盐碱地和非盐地低产田开展大面积推广应用。这意味着,提高我国非盐碱地低产田以及华南滨海盐渍地水稻亩均单产有了新可能。

“箐两优3261”为籼型两系杂交稻新品种。2022年起,中心团队先后在多个华南滨海盐渍地建立示范基地,以该品种为核心品种,配套节水控盐、绿色丰产、调理改土等关键技术,在3‰盐胁迫下进行种植,实现了亩均产400公斤的突破。2023年,团队在深汕合作区土壤盐度2‰—3‰的生态条件下开展“箐两优3261”双季稻种植,早、晚季稻产量平均每亩超400公斤,两季亩产超800公斤。“这意味着,‘箐两优3261’能为滨海盐渍地的利用提供高产、高质水稻解决方案。”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唐文帮说。

2024年,“箐两优3261”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具有较高的耐盐性和丰产性,适宜在华南滨海盐碱地推广种植。在全生育期3‰至5‰盐胁迫下,品种种植平均示范亩产可突破400公斤。同年,“箐两优3261”通过湖南省审定,适宜在非盐碱地栽种。在非盐地种植中,该品种表现出了高产稳产和优质广适性,平均亩产可达650公斤。经“双审定”的“箐两优3261”,适宜在盐碱地与非盐碱地上进行同步推广,具有较高的转化应用价值。

唐文帮透露,今年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正联合种业龙头企业、地方政府,在广东、福建、浙江等滨海盐渍地布局了25个示范点,在湖南、江西、湖北及华南非盐碱地中低产田区域布置了30个示范点,总计推广种植面积约5万亩。

责任编辑:王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