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主题为“海上生明月 九天揽星河”。当日,全国多地开展了六百多项内容丰富的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中有我国航天事业非凡成就的集中展示,也有青少年与航天重器的科普互动,让“中国航天日”成为全民参与的科技盛会。
在上海举办的“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中,嫦娥五号取回的月球正面月壤和嫦娥六号取回的月球背面月壤样品同框展示,让观众大饱眼福。在河南省科技馆,由大学生自主研制的卫星引来不少“追星族”。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一场航天嘉年华活动尽情释放学生们的航天梦想,一颗颗航天种子在校园里悄然萌发。
多个珍贵实物亮相上海
在上海航天日主场活动的展厅中,除了珍贵的月壤正背面样品展示,还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国旗。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嫦娥六号任务中在月面进行展示的同款国旗,它以玄武岩纤维为布料织成,可抵御月面高低温交变、高真空及强紫外辐射等极端环境。
现场展示的珍贵实物还包括嫦娥五号返回舱降落伞、YF-100火箭发动机等,吸引了不少观众参观。
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国家航天局向上海交通大学授“中国航天日”旗帜,与5个国家的机构签署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借用协议,发布中国深空探测任务合作项目信息、“风云太空”空间天气业务系统、中法天文卫星首批科学成果,发起成立商业航天创新联合体。上海市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商业航天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若干政策。
活动现场还举办了一系列科技文化交流活动。其中“我的太空梦”第十四届太空画创作征集活动优秀作品进行现场展示,并向有关驻华使馆和机构代表赠送少儿画作。为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现场演出了钱学森主题话剧,重温这位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的丰功伟绩。
据悉,今年“中国航天日”期间,上海将陆续举办航天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会议、2025年中国航天大会等40余场活动。
主题活动有声有色
4月24日,北京市海淀区启动“中国航天日”主题活动暨中关村地区科技文化季。接下来的几天里,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将变身“航天主题乐园”,共有15家航天科技企业、10家科技文化创意机构联袂打造沉浸式体验区。
这两天,河南省科技馆迎来重磅“展品”——一颗由大学生团队自主研发的微型卫星“紫丁香二号纳卫星”。在“中国航天日”当天,公众纷纷前来“追星”。活动中,主办方还组织了无人机越障、智能机器人等科技展演。
24日,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组织近百名学生参观航天主题展厅,通过实物模型、互动体验设备和多媒体影像,直观了解中国空间站构型、月球探测工程等重大航天成果,学生们还模拟操作了航天器交会的对接过程,体验航天员的职业魅力。
在新疆科技馆,科技辅导员们精心筹备的科学互动体验环节,让青少年们大呼过瘾。同学们通过亲手制作纸飞机、水火箭,了解航空器的运行原理。此外还能通过操作无人机模拟器,体验高原、海洋等复杂地形飞行,锻炼手部精细操作与实时反应能力。
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的“祝融探火”太空体验馆,是我国首个以火星文化IP为主题的沉浸式科普场馆。在“中国航天日”来临之际,湖南省在该场馆启动科普周活动,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探索宇宙、逐梦航天的热情。
在有着“中国航天第一校”之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嘉年华活动正火热开展。学生们通过空间机械臂挑战、火箭燃料配比实验等游戏学习航天知识。在校园上空,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模型升空、多级分离演示与无人机特技飞行更是引来阵阵喝彩。
在厦门,一场以“星辰出海 · 金砖共绘”为主题的航天航空产业交流活动火热开场。商业航天企业家们围绕卫星研制、火箭零部件制造、商业航天出海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目前,多家航天企业已在厦门设立卫星组装中心、遥感数据中心和国际合作窗口平台。
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航天科技工作者们以时下流行的快闪歌舞活动迎接“中国航天日”的到来。他们中间既有年过半百的工程师,也有刚入职的“00后”技术员,他们手持红旗,在发射塔架下齐声高歌,用嘹亮的歌声表达对航天事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
海南省文昌市的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则用一场健康跑拉开航天日活动的序幕。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郭强告诉记者,航天发射工作要求航天人具备强健体魄和顽强意志,此次活动不仅是体育赛事,更是航天精神的洗礼和精神风貌的展示。
(科技日报记者 梁乐 王春 赵向南 符晓波 王祝华 张毅力 朱虹 杨宇航 俞慧友 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