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人群仍存在疫苗犹豫现象,专家呼吁—— 创新接种服务模式 提高重点人群疫苗接种率

2025-04-24 23:03:13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我们对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的流感、带状疱疹、肺炎等疫苗接种情况进行了三年均值统计,接种率分别为15.78%,0.92%,2.9%。”4月25日是全国预防接种日,今年的主题是“打疫苗 防疾病 保健康”,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徐静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从数据看,60岁以上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不高,可以探讨通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新模式进一步推动这部分人群进行疫苗接种。

“一项北京市疾控中心开展的调查研究发现,2016年—2018年流感疫苗的接种降低了北京市心梗、心衰、中风等急性心脑血管事件24%的发生风险。”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疫苗与健康分会会长冯录昭表示,对慢性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来说,疫苗接种是控制管理慢病的一种有效手段。

国家卫生健康委不久前印发《家庭医生签约基本服务包清单(试行)》,清单中明确对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提供健康提醒与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等服务项目。如何通过创新服务模式,进一步提高重点人群疫苗接种率,成为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焦点。

疫苗接种为重点人群带来更多健康获益

“以带状疱疹为例,相比一般人,心血管疾病患者罹患带状疱疹的风险会增加39%。”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孙宁玲表示,在人体免疫力低下时,潜伏在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易被激活,导致发病。由于自身免疫功能处于降低状态以及伴随炎症反应等各类原因,慢性病患者患上感染性疾病的几率高于普通人。

“多项研究表明,接种流感、肺炎球菌、带状疱疹等疫苗,能够降低多病共存带来的健康风险。”冯录召表示,当前很多慢性病患者仍然不清楚慢性病处于稳定期是可以接种疫苗的,还有不少慢病患者存在疫苗犹豫现象。

除了预防感染发生,接种疫苗还能够为慢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带来更多健康获益。孙宁玲表示,在临床上,因病毒感染发病后,患者短时间内心肌梗死、卒中等心血管疾病风险有增加趋势。通过接种疫苗进行早期预防,将避免病毒感染带来的健康风险。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接种疫苗甚至能够带来意料之外的健康获益。4月2日《自然》杂志发表的一项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显示,接种带状疱疹疫苗的人,七年内患痴呆症(包括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比未接种疫苗的人低20%。

探索全新疫苗服务模式

“借助信息技术,多地已实现电子处方流转与疫苗的全程追溯。”冯录召介绍,当前基于AI健康助手、智能化数字化信息系统等信息基础设施,疫苗服务的获得正在变得更加便利。

国家疾控局卫生免疫司副司长李筱翠在此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通过加快电子预防接种证的应用推广和预防接种信息的跨省共享,预防接种工作实现数字赋能。

“近年来,不少医疗机构设立了‘成人预防接种门诊’,实现评估、推荐、接种一体化服务;全国十几个省市实施‘疫苗处方’试点,变‘被动咨询’为‘主动干预’。”冯录昭说,各地正在因地制宜探索预防服务新实践。

例如,山东省探索开展成人预防接种健康教育处方试点,通过建设标准化成人预防接种门诊,开具健康教育处方,实行“一对一”疫苗接种服务指导,让不少老年人从健康教育处方中认识到“早该打”疫苗。

“国家非常重视基层公共卫生工作,持续创新与探索预防接种服务。”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尹遵栋表示,“家庭医生签约基本服务包”包含了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针对性服务。家庭医生与签约对象已建立信任基础,且能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疫苗知识科普和指导,各地应积极通过家庭医生为重点人群提供健康咨询,提高疫苗接种的积极性。

“以家庭签约医生为基础,我们持续为居民提供疫苗接种的个性化咨询服务,借助智能家庭医生辅助系统的支持,疫苗服务正在变得更加专业快捷。”徐静说。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