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侠 科技日报记者 滕继濮
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今年以‘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呼吁民众参与到环保行动中。矿山生态修复作为自然生态保护重要的一环,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了有力支持。”4月2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综合利用所(以下简称成都综合利用所)工程师邓敏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介绍,矿山生态修复就是针对矿产开发利用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污染、植被破坏等问题,根据当地需求进行改造,利用源头防控、流域治理等技术方法,系统恢复矿山生态环境。矿山生态修复不仅是对闭坑矿山废弃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还包括对正在开采矿山、受矿业活动影响区块的环境治理,如闭坑的采区、结束开采的露采边坡、堆场等,要达到“谁开发谁保护”“边开采、边修复”等要求。
同时,水、土、植物是生态修复的三大要素,围绕这三大要素采取的修复手段主要包括地貌重塑、土壤重构和植被恢复。地貌重塑指根据矿区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一个与周边景观协调的地貌,这是修复的基础;土壤重构是指采取适当的技术方法改良或构造适宜的土壤,恢复矿山表层的生产力;植被恢复是指在综合考虑矿山地质条件、当地植物和当地气候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植物配置、栽培与管护,逐步重建当地生态系统。按照矿山治理的目的性和功能性不同,目前矿山生态修复模式主要有自然恢复、人工干预、生态景观、土地复垦4种。
“矿产开发利用过程不仅破坏矿山及周边植被,还会产生大量尾矿,尾矿长期堆存不仅侵占土地、污染水土,还容易导致生态破坏。现有矿山生态修复技术主要以客土复绿为主,客土修复成本高、局限性大、破坏生态。”邓敏说。
当前,成都综合利用所矿山生态调查修复研究团队围绕矿山生态修复,因地制宜开发出尾矿无土复绿技术,就地取材,直接利用废石、尾矿等废渣为原材料,通过微生物解离和生物养分固持等方法,尽可能固定有限环境中的养分元素供给植物生长,实现矿区持续复绿。该技术成本低、可持续性好,目前已在峨眉、毕节、金昌等地开展了约4000平方米示范,取得良好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