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4月23日—24日,“2025未来地球:科学与应用大会”在江西景德镇召开。会上,“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主席秦大河透露,“未来地球计划”的全球研究网络已有6个落户中国,覆盖地球系统治理关键领域。从冰冻圈监测到生态保护,从城市健康到粮食安全,水—能源—粮食关联研究正转化为政策实践,惠及成千上万的城乡居民。
此次大会以“未来地球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主题。秦大河表示,当前,全球气候危机已从“远虑”变为“近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海平面上升等灾害威胁地球安全。中国展现大国担当,宣布“双碳”目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进绿色发展等,旨在以科技创新与制度变革双轮驱动,探索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之路,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气象科学是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密切,也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重要保障。
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介绍,多年来,中国气象局把增加气候变化科技服务供给,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作为重要职责和重点工作,有力支撑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双碳”目标,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多措并举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
目前,中国气象局建立了为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提供气象早期预警的网络服务体系,风云气象卫星已经向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防灾减灾预警服务。
陈振林表示,期待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加强跨学科合作,在建设地球系统数据资源体系、发展数字孪生地球和大气、研发人工智能气象大模型等领域强化交叉融合创新,推动产出更多新技术、新成果。
“未来地球计划”是一项由国际科学理事会和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发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等牵头组织的大型科学计划。该计划的使命是重塑人类与地球的关系——敬畏自然、担当责任、唤醒文明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