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药材”有了“数字身份证”

2025-04-25 16:39:22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通讯员 马富平 王亚雄

晨光初露,渭河源头广袤的田野已是生机勃勃。万亩连片的GAP基地里机械轰鸣、人来人往,现场一片红火景象。

在甘肃省渭源县会川镇万亩中药材示范基地,甘肃佰世堂有机中医药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正在通过“陇药云平台”实时监测土壤墒情,“科技范儿”十足的种植模式让中药材种植变得更加智慧化、精细化。

作为“千年药乡”,甘肃省渭源县依托“天然药库”资源禀赋,以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基地建设为牵引,聚焦加快建设“全国道地中药材大健康产业基地”目标任务,创新构建“六统一可追溯”管理模式,推动中药材产业迎来转型升级的蝶变时刻。

科技赋能,打造GAP种植新高地

“我们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产地加工车间+基地+农户’五位一体模式,实现了从种到收的全程数字化管理。”公司负责人焦胜介绍,通过卫星遥感、物联网传感等技术,每块田地的温湿度、光照强度等18项指标一目了然,确保中药材生长始终处于最优环境。

药材好,药才好。渭源县按照“政府统筹引领、科技保驾护航、第三方企业托管服务、终端药企跟踪共建”的“四位一体”发展模式,着力锻造中药材全产业链条,提升产业能级,率先在全省构建起中药材“六统一可追溯”发展模式,实现统一规划生产基地、统一种子种苗、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种植规程、统一采收加工、统一包装贮存及全程可追溯,实现从“田间”到“车间”的溯源闭环,让“道地药材”有了“数字身份证”。

渭源县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东生介绍:“2024年全县10家企业申报的6.8万亩基地通过省级复合性验收,占全省总量的29.4%,2025年计划建成中药材GAP基地13.3万亩。中药材种植管控水平正在加速提升,道地效应正在加速释放。”

全链升级,构建全链发展新业态

渭源县科技创新带来的变革不仅体现在种植环节,更贯穿于中药材产业的整个链条。

走进甘肃药业集团陇神中药材有限公司,饮片加工车间里机器加速运转,现场一片繁忙景象。智能化管控、自动化生产线让中药材加工更加高效标准。该公司创新“田间实验室+云端数据库”模式,与科研机构共建研发中心,开发的党参多糖提取物产品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我们构建的全产业链体系涵盖1.1万亩GAP基地、智能化初加工中心和电商平台,实现‘种植—加工—销售’无缝衔接。”副总经理陈杰指着大屏上的甘肃中药产业数字化平台介绍。

这种全产业链思维正在重塑产业格局,同时,赋予加快建设“渭源优势产业加工生产基地”澎湃动能。

投资3.4亿元建成的省级经济开发区,聚集了76家精深加工企业;12个产地初加工车间年处理鲜药材8000余吨;30家标准化仓库年存储能力突破8万吨。近3年,渭源县引进总投资18.25亿元的天成药业等21家大型制药企业落地渭源,建成精制饮片生产线2条、药食同源产品生产线4条。全县形成从种苗繁育到康养旅游的完整产业链,带动9239户农户年均增收超1.5万元。“渭源白条党参”地理标志品牌价值达到19.76亿元。2024年全县中药材全产业链产值达56亿元。

这背后是严格的“三品一标”认证体系支撑——全县24家企业统一使用地理标志,176个注册商标构筑起品牌矩阵,7家“药食同源”产品生产企业深耕厚植,研发推出固体饮料、调味品等产品5类165个、产品备案30个、注册商标176个,中药材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进一步擦亮了“渭源名片”。

责任编辑:冷媚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