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近日发表文章《推动新质食品资源开发 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他表示,当前,新兴技术如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为食物资源的开发与精准营养的构建提供了新机遇,应持之以恒地通过科技创新、政策引导与产业协同,加速新质食物资源开发,推动我国食品产业转型升级,从而提高全球竞争力,为实现“健康中国”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微生物是地球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修复生态环境、提升食品营养品质、改善人类健康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陈卫表示,随着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微生物研究正迈入一个全新时代,为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注入了新动力。为此,我国应积极构建微生物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激发微生物技术创新潜力等。
陈卫院士强调,随着“大食物观”理念的提出,食品科学将迎来许多深远的突破,特别是当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逐步融入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微生物工程等技术的进展为人们提供了创新的食物原料,解决了传统农业资源不足、可持续性差的问题。例如合成肉、昆虫蛋白、微藻蛋白等替代性食品原料,未来可能成为缓解全球食物短缺、提高营养多样性的重要选择。这些新型食材不仅能大幅减少对土地和水资源的依赖,也有助于减轻环境污染。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结合,也为个性化营养方案提供了巨大的潜力。通过对健康数据的分析,AI能精准地为每个人定制最适合的膳食,甚至根据个人基因信息、生活方式、健康状况等因素提供定制化的食品选择。这种个性化饮食方式能优化人们的营养摄入,预防慢性疾病,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陈卫也指出,技术的快速发展伴随着一系列挑战,比如平衡新技术的高成本与市场需求等问题。因此,未来食品科学不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消费者认知、环保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挑战。
据介绍,近些年,江南大学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积极推动食品学科交叉,持续引领食品学科发展,瞄准世界食品科学基础研究关键问题,构建面向未来人类发展的食物可持续生产系统,开发食品领域颠覆性技术、塑造食品未来生产新方式,服务“粮食安全”国家战略,推动我国食品技术占领未来食品新高地。江南大学依托粮食发酵与食品生物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开展“食品营养—临床医学—人工智能”等学科交叉,构建以食品学科为龙头的健康学科群,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学科交叉中心入选首批江苏高校学科交叉中心。江南大学还牵头组织编写《面向2035年的食品专题中长期战略研究报告》,连续多年发布《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发起成立全国高校食品学科党建联盟,创建国际首个“一带一路”高校食品教育科技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