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一根丝”到“一双鞋”创新全链条 “晋江经验”引领科研平台改革转型重构县域立体科创体系

2025-04-26 17:04:46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谢开飞 通讯员 柯佳焱

智能鞋机产品走向70多个国家,出口份额占企业销售的50%……刚刚闭幕的第二十六届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上,福建晋江凯嘉机器制造有限公司又收获了来自海外的众多订单。

从卖鞋向卖“智造+服务”转型,“我们的‘底气’是,坚持与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泉州装备制造中心’)等机构合作,通过推出E-TPU发泡成型机等国际领先产品,用创新和服务打破贸易壁垒。”凯嘉机器副总经理苏楠说。

4月25日,晋江市科技局局长许紫竹向记者介绍,晋江以“晋江经验”引领,以科技体制改革纳入福建省集成改革试点这一契机,在全省率先成立县级科创委,统筹推进与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等一批共建科研平台落地、改革转型,打通从“一根丝”到“一双鞋”乃至鞋机智造创新全链条,筑牢“搬不走”的产业创新生态。

机制重塑,打通创新全链条 

博览会上,泉州装备制造中心的“制鞋机器人及数字孪生平台”“5G+AGV无人叉车自动搬运应用”,香港理工大学晋江技术创新研究院的产品“无电制冷面料”“AI智能服装辅助设计”等最新成果,让人耳目一新。

蝶变源于10多年前。彼时,作为全球最大的鞋服纺织、体育用品生产基地,晋江形成两个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培育了安踏、361°等国内甚至国际知名品牌。但面临科技创新平台偏少、高端智能装备亟须突破等发展“短板”。为此,晋江以“平台+项目+人才”方式,引进、共建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

特别是2021年10月,晋江市成立首个县级科创委,从机制、体系、平台、要素等入手,推动科技体制机制重塑性改革,整合原先分散化、碎片化的资源,打造新型全域立体科创体系。同时,探索离岸孵化招才引智新模式,建成晋江(武汉)离岸创新孵化中心、晋江市湾区创新创意创造中心等多个人才科创飞地,引导企业汇聚全国乃至全球创新资源,加快突破产业链薄弱环节。

“我们发挥制造业应用场景丰富优势,本地研发和异地研发一起抓,推动前端基础研究、技术孵化全国(全球)化,后端中试加速、工业设计本地化,涵盖纱线、面料、鞋材、鞋底、鞋机等环节,实现鞋服纺织优势产业全链条创新,加快技术成果及项目在晋江落地转化。”许紫竹说。

无缝对接,破除转化“两张皮”

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研发投入大、风险也大,让很多中小型企业有心无力。对此,晋江创新引进科研平台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新型研发机构,组建“研究院+公司”混编研发团队,实现从源头创新到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快速转换。

泉州市星达鞋服材料有限公司多次对接相关高校进行实验研发,但企业端的需求与科研端的研究始终存在脱节。晋江科技部门牵线搭桥,帮助星达公司与落地晋江的福建海峡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成立产业化公司,共建联合实验室。“两年内,实验室测试石墨烯鞋底样品170多个,并实现快速量产,带动公司年营收突破2亿元,同比增长40%以上。”星达公司负责人庄刚松说。

以产业难题为科研攻关方向,首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晋江)有限公司由中皮院与晋江制鞋产业上下游7家企业共同出资组建。该院牵头建设国家级制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面向市场发力,服务600多家企业,实现自身造血、良性发展。

近3年,晋江市科研平台累计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超1000项,构建完善“人才+基金+赛事+孵化+专业运营”闭环服务生态,累计落地孵化企业超300家。其中泉州装备制造中心落地以来,带动企业新增超100亿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

“新增建设中试验证平台奖励,最高可获得500万元补助。”晋江市科技局党组书记林萍拉介绍,最新修订出台的《晋江市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若干措施》,进一步加码支持科研平台创新。她表示,晋江将围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一发展主线,健全科研平台市场化运营和人才创新激励,打造一流的产业创新生态,推动晋江加快“数智”转型,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赋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