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吴叶凡
4月27日,中国核能行业协会2025春季核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开幕。中国核能行业协会轮值理事长杨长利介绍,截至目前,中国商运核电机组58台、装机容量6096万千瓦,核准在建机组44台,装机容量5235万千瓦,总规模升至世界第一。
核能是碳足迹因子最低的能源之一。在“双碳”目标驱动下,中国核能发展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杨长利介绍,2024年中国核电发电量4447亿千瓦时,位居全球第二,占全国总发电量的4.72%,等效减排二氧化碳3.34亿吨。当天发布的《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在建核电机组28台,总装机容量3370万千瓦,在建机组装机容量连续18年保持全球第一。2030年,中国核电在运装机预计达到1.1亿千瓦。
中国核电规模位居全球前列的同时,核电安全运行业绩保持国际先进水平。杨长利介绍,大陆地区核电机组已安全运行600多堆年,从未发生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2级及以上的运行事件。根据世界核运营者协会(WANO)最新的全球核电机组业绩指标数据统计,我国大陆地区核电机组指标82.18%达到优秀值(前1/10),84.79%达到先进值(前1/4),92.07%达到中值(前1/2),持续保持领先水平。
杨长利同时指出,经过40年探索和实践,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完整核电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核电工程安全、质量、进度、造价控制等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具备同时建造40余台核电机组的工程能力;建成了覆盖压水堆、重水堆、高温气冷堆等多种堆型的核燃料元件加工供应体系,为核能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已形成三代压水堆“华龙一号”“国和一号”自主品牌,开发了具有四代特征的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以及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等先进核电技术。其中,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已全面进入批量化建设阶段,“华龙一号”在国内外已有7台机组投入商运、26台机组核准在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温气冷堆、“国和一号”示范工程已分别于2023年、2024年底投入商运。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玲龙一号”完成外穹顶吊装,预计2026年建成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