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中国智造”花开的声音

2025-04-28 07:30:0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新观察丨听,“中国智造”花开的声音——“底气从何而来”系列报道之三

科技日报记者

当全球经济增长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时,中国经济却在一季度交出一份亮眼答卷: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4%,其中浙江和山东以增速6%,成为并列第一的“双子星”。

跟浙江新兴产业增长一样醒目的是,山东传统工业“老树开新花”,一季度规上工业经济同比增长8.2%,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更是增长13.9%。

从钢花飞溅的智能工厂,到经纬交织的数字车间;从海上风机徐徐“吹”出绿色电能,到世界在役最大火力发电厂重构能源版图……各地传统产业正以数字化、智能化重塑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以绿色化、集群化构筑起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澎湃动能。

连日来,科技日报记者深入工厂车间、田间地头一线采访,亲身感受传统产业升级的脉动。无论外部环境如何风云变幻,“中国智造”已兀自盛开。

科技“智造”引擎轰鸣

炼钢车间里钢花飞溅,转炉内钢水翻腾;生产调度大屏上,4000多个生产节点数据跳动。中控室内,值班长轻点鼠标,转炉便自动完成加料、吹炼和出钢。这是河钢集团唐钢公司炼钢生产线的寻常一幕。

“现代化生产场景的实现,得益于我们研发的‘一键炼钢’智能大模型。”4月22日,河钢集团唐钢公司信息自动化部部长李晓刚介绍,公司用了16个月时间,以13万个知识点及3800多万字的冶金规范知识库为基础,结合流程仿真、计划调度专业模型,打造了全流程一体化的生产排程大模型。

“在大模型‘加持’下,转炉炼出一炉钢用时仅29.7分钟,比过去缩短了10%以上,平均吹氧时间也缩短了20%。”李晓刚说。

乘着数字东风,传统纺织产业同样踏上新赛道。

浙江绍兴是世界重要纺织生产贸易中心,拥有近8000家大型纺织企业,印染产能占全国1/3。在这里,不少企业引入数字化手段,激发新动能。浙江迎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通过数字化改造,该公司的精益化管理能力大幅提升。公司副总经理徐亦根告诉记者:“我们的准交率和染色一次成功率,都从80%左右提升至95%以上,染整加工能耗整体水平也降低了至少10%。”

从“经验炼钢”到“数字炼钢”,从“织造”变身“智造”,数据显示,全国已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覆盖超过80%的制造业行业大类。工厂变智慧的背后,正是新旧动能的加速转换,是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

在山东能源集团东华科技有限公司,水泥出厂合格单上的一个绿色二维码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扫码后,水泥的“碳足迹”一目了然——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各生产环节的碳排放占比等数据清晰呈现。

“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场产业逻辑的再造。”山东能源集团东华科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全说。

绿色二维码来自该公司打造的水泥行业碳资产管理平台。这一平台融合了传感器、工业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生产环节的碳排放进行全过程管理,实现了控碳减碳的智能化。

“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径,不仅引领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巩固着我国企业在全球制造业版图中的竞争优势。”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创新理论研究所所长李哲说。

现代农业全链蝶变

农业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提高单产、优化品种、降本增效,都离不开科技。

4月21日,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张庄镇,绿油油的麦田向远处铺展,水肥一体机、智能拖拉机、植保无人机等现代装备随处可见。记者在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办公室见到90后“新农人”刘记森时,他正在通过手机查看田里的病虫害和墒情。

根据系统显示的数据,轻点手机,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水肥配置或智能化灌溉。刘记森笑着说:“我们真正做到了不靠天、不靠地,种地靠科技。”

一部手机管农田,一部手机也能卖货到全国。

4月19日晚8点半,江苏省连云港园冠甄选商贸有限公司法人李园园准时坐在手机前,在直播间里“带货”海产品。2小时内,她的直播间涌入6000多人,最终以100多单的成交量“收官”。

连云港赣榆区商务局电商办负责人于雪说,通过大力发展“直播带货+冷链物流”模式,当地将海鲜销到了全国各地。去年,赣榆区电商销售额达235亿元,同比增长了23.68%。

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从大田到大棚,从种植到养殖,从采收到销售,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应用,田间地头的“数字革命”正推动全产业链的蝶变。

谷雨时节,走进位于云南的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成型车间,只见自动压饼生产机器人的机械臂快速挥动,一片片标准化的普洱茶饼从生产线有序而下。近期,该公司日均加工高品质鲜叶量已经超过8吨。

“智能化生产线的引入和高端茶产品的开发,让我们在出口方面优势更加突出。”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袁国霞介绍,该企业出口额实现了25%的增长。即便在当前外贸面临诸多挑战的情况下,茶厂出口依旧保持稳定增长。

这是企业搏击市场的写照,更是中国农业应对挑战的缩影。近年来,我国践行大农业观,推动农业与第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环节增值,积极拓展了农业的多功能性。

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到乡村品美食、住民宿、赏风景等成为城乡居民度假热选,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保持较快增长。“今年1—3月,全国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表示,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稳的基础在巩固、进的态势在延续,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

能源转型“绿”动未来

4月23日,在山西太原南站公交站点,一辆辆开往清徐的氢能公交车载客出发。“我们的车满氢最高续航350公里左右,在行驶中只排清水不排尾气,污染少。”司机李杰说。

“以前,煤炭炼焦产生的焦炉煤气都点了‘天灯’,既破坏环境,又浪费资源。”清徐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办公室主任郭亚轩介绍,如今,产业园产生的焦炉煤气,通过净化、脱硫、脱碳等精细处理,被转化为工业高纯氢等产品。山西年产煤炭近13亿吨,产业升级新动能持续释放,各种“煤变”新材料、新能源产品加速涌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清洁能源发展驶入“快车道”。2024年,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量达371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4%。清洁能源的“春风”吹绿大江南北。

在长江入海口以北的黄海海面上,3000余台百米高的白色风机划开晨光、迎风起舞。如东海上风电场,每年将超120亿千瓦时绿电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长三角腹地。

“如东海上风电场是国内首座通过柔直并网的海上风电场,总装机100万千瓦,并网复杂程度极大。我们采用了新型电网运行控制系统,调试时间从两天缩短到10分钟,这是中国智能电网控制领域的革命性突破。”江苏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副主任黄海东难掩激动。

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高耸的风力发电机组巍峨壮观。截至4月17日,项目累计发电量已达31.33亿千瓦时。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水光互补协调运行模式,可将不稳定的光伏电转换为安全、稳定的优质电源。

……

“万里行舟看压舱。在科技创新的赋能和加持下,我国制造业不断提质升级、农业持续向新而行、能源加快转型发展,构筑起国家经济行稳致远的压舱力量。这力量是我们在全球风云变幻中应变局、稳大局的信心之源,更是我们破困局、开新局的底气所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钮钦表示。

(记者宋迎迎 陈汝健 江耘 王延斌 孙越 赵汉斌 金凤 韩荣 张景阳 陈瑜 马爱平 崔爽 刘垠 实习记者 张添福)

责任编辑:王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