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
4月24日至26日,“第十三届国际肉苁蓉暨沙地中药材学术研讨会”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召开。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深挖沙地中药健康价值,推进苁蓉产业提质增效,打造沙区特色生态产业。”
会上,28位代表做了大会报告,内容包括肉苁蓉寄生机制、栽培技术、生物合成途径解析、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等。鉴于肉苁蓉药用资源已经解决,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下游产品的开发与产业化,研讨会还专门举办了“产业发展圆桌会议”。与会代表就如何利用当前我国政府发布的一系列中医药发展利好政策和肉苁蓉列入“食药同源”中药材物质目录的良好机遇,大力发展肉苁蓉大健康产业,打造西部特色新质生产力,将肉苁蓉培育成为年产值500亿元的中药材大品种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详细、可操作的发展方案。
在肉苁蓉产业坚守35年的北京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主任屠鹏飞教授认为,肉苁蓉产业的发展是一项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真正的生态产业,是沙区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最理想的途径。
与会专家一致呼吁,在当前我国全面进入生态中国和乡村振兴的关键时刻,政府应高度重视肉苁蓉产业的发展,从资金、政策、人才等各方面给予更大支持;尽早将管花肉苁蓉列入食药同源中药材物质目录;号召大型制药企业和健康产品生产企业积极加入肉苁蓉产业化行列,为打造肉苁蓉大健康产业,培育高质量中药材大品种,促进西部荒漠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点沙成金”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社会责任。记者从会上获悉,1990年以来,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相关研究团队开展了肉苁蓉的系统研究和推广应用,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成果。上述团队已在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地沙漠中推广种植梭梭、柽柳和四翅滨藜1200多万亩,接种肉苁蓉300多万亩,年产肉苁蓉药材2万多吨,彻底解决了肉苁蓉药用资源短缺问题,保障了临床用药和200多个中成药和保健产品的原料供给,并为肉苁蓉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和大品种培育奠定了基础。肉苁蓉的大规模种植有效保护了野生资源,推动沙漠治理8000多平方公里,为国家节约治沙资金400多亿元,为“三北”工程和“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中药协会、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人民政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科学院、新疆中药材产业协会、北京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
(活动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