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当无人机在空中盘旋,发现目标宠物狗后,轮足机器人立刻行动,追踪宠物狗,并迅速抵近宠物狗进行拍照……4月28日,全球首个“空地”一体化协同AI竞技赛在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展开角逐,拉开了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的帷幕。最终,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的参赛队伍分别获得冠亚军。
AI是这场竞技赛的主角。比赛要求参赛队伍在1.6万平方米湿地赛场,以算法驱动无人机与轮足机器人自主完成“识别—追踪—抵达”全链条任务,力争用最短时间内完成目标搜寻、定位、拍照。比赛中,供参赛团队识别的目标动物有宠物狗、鸡、鹅、兔,动物大小可能是小至30厘米,误差容限不超过5厘米,这要求参赛队伍通过算法设计赋予“无人机+机器人”的载体毫米波雷达与视觉融合的精准感知能力和迅速精准的路径规划能力,通俗而言就是让无人机和机器人“看得见”“跑得快”“找得准”。
无人机与轮足机器人相互配合追狗、捉鸡的背后,实则是一场“算法博弈”。“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看得见’的算法大赛。以前我们看不到算法难在哪里,有何意义。”赛事首席评委、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熊辉表示,这次设计的“空地”一体化比赛,人机协同、软硬兼施,真正做到了人工智能“感知—认知—决策—行动”的整体闭环。“比如,从发现目标到跟踪目标,再到整个实现路径的导航,最终实现拍摄,全流程都是算法的考验。”熊辉说。
为什么要选择活体动物为目标物呢?“因为宠物狗会自己活动,还会突然变向,如何捕获移动的目标物,这对于空中发现、搜索过程都增加了难度,更加能考验团队的算法能力和人机协同能力。”熊辉表示,“我们发现进入实战场后,整个环境都对算法产生强烈的干扰作用。”
当两支决赛队伍进入白热化阶段时,其中一队的轮足机器人摔倒了。“机器终究是会犯错的。人机只有在不断调整、协同过程中,才可以真正促进科技的快速发展。”熊辉强调。
据介绍,大赛尽可能匹配真实世界的应急搜救场景中所需技术能力。比如,地震中,未来的机器人将从灾难废墟中找出第一名幸存者;无人机将成为某场救援中的“第一响应者”……或许不久将来,机器人会成为应急场景中的“超级英雄”。
这是一场“被允许失败”的创新实验。主办方强调,本次赛事重在探路算法新模式、新场景、新应用,不仅比拼结果,更关注技术迭代过程,优秀算法将获推荐至琶洲无人机场景优先落地。
“未来几年,大赛将逐步丰富完善,推动AI应用产业化落地。”熊辉表示,随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来我们需要非常多的飞手、算法工程师、大模型AI应用工程师等人才,大赛也从侧面展示了未来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向。
琶洲是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核心片区。截至目前,琶洲已落地行业大模型项目120个,引育大模型备案项目10个,算法备案项目114个。当天还发布了“琶洲密态智算可信数据空间”,旨在打造垂类大模型可信数据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