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俊球:用智慧技能破解能源服务难题

2025-04-28 22:40:31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柳鑫 夏冰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夏天一

袁俊球,是国网常州供电公司的三级专家、高级工程师。多年来,作为一名电力科技工作者,他紧跟国家电力事业发展浪潮,执着专注、勇于创新、成果累累。他带领团队扎根综合能源服务领域,在电热耦合、智慧渔业、粮食烘干等领域取得多项创新成果。截至目前,团队已获得授权专利30余项。今年“五一”前夕,袁俊球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专注能源变革,让热电产业走向绿色低碳

2016年底,江苏启动实施“两减六治三提升”行动,要求“对10蒸吨以上、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实施淘汰和清洁化改造”,但常州市金坛区纺织、印染、光伏、锂电池等行业蒸汽需求日趋增长。

如何更清洁、低成本地制取蒸汽?成为摆在这些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从事电力工作多年的袁俊球敏锐觉察到这一点并深入思考。他首先想到,可以用夜间谷电低成本优势制取蒸汽。但是,企业使用蒸汽大都在白天,如果是夜间制取蒸汽的话,需要先储存起来,而蒸汽的体积是水的50至60倍,正常情况下无法大量储存。

蒸汽能压缩吗?压缩过的蒸汽还能还原吗?……袁俊球经过反复实验有了答案:高压下蒸汽可液化成超过100℃的水。也就是说,在高压下制取的蒸汽能以高温水的形式储存,需要时再释放出来。

“蒸汽储存的问题解决了,谷电制取蒸汽的路子也就能走通了。”袁俊球说。

2020年,博源智慧能源服务中心研发的全国首个谷电蒸汽蓄热锅炉在金坛区指前镇卿卿针织厂正式投用。这种锅炉可以在夜间使用便宜的谷电生产蒸汽,并存储在蓄热罐中,由此将电蒸汽成本从600元/吨压降至每吨200元以下。

袁俊球还注意到一点,在政策支持下,光伏发电装机高速增长,给消纳带来了压力。于是,他又有了利用分布式光伏制取蒸汽的设想,这一想法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于2023年5月得以实现。

试点企业自建的一个能源站,白天可消纳屋顶光伏发电,晚上利用谷电自产自用蒸汽替代从热电厂购买蒸汽,使得蒸汽获得了“绿色属性”,碳排放得以有效降低。

2023年10月,因为生产服装使用燃煤蒸汽锅炉污染大,不满足欧盟碳排放相关要求,江苏波仕曼制衣有限公司极有可能错失瑞典H&M公司的一笔1.2亿元外贸订单。

袁俊球得知后,急企业所急,凭借多年积累的技术经验,立即为该企业提供了科学合理解决方案。同年12月,工业余热、夜间谷电和光伏发电轮番制取蒸汽的“增强版”锅炉在波仕曼制衣公司投用。与原来使用燃煤锅炉制取蒸汽相比,平均每吨蒸汽制取的能耗可降低44%,碳排放减少64%。

2024年12月,基于上述技术开发的项目“区域能源系统高效直流组网及电热协同关键技术和应用”获中国节能协会科技进步特等奖,“面向新能源消纳的新型储能及电热协控技术”获中国节能协会热电产业委员会颁发的热电产业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一等奖。

“棋如战场,在困境中需转换思维,灵活变通。技术创新同样如此。”袁俊球说。

聚焦难点痛点,让热电产业走向数智高效

“我喜欢向不可能的事发起挑战!”这是袁俊球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袁俊球在负责业扩报装项目中发现,由于客户自行确定工程设计单位、施工队伍、设备材料,存在着不小隐患。

“客户自主寻找的设计和施工单位水平参差不齐,客户配电设备出现问题的情况可能会日益增多,严重时将会影响电网运行。”袁俊球说。

于是,袁俊球大胆提出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定制”的用电设备智能运维服务。但这一设想在当时因涉及资产管理边界问题,且没有客户侧设备服务和收费的管理规定,难以推进。

面对困难,袁俊球没有就此放弃。他始终坚定着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前行,并在公司的支持下,着手研究建设智慧能源云网平台,以通过平台来实现远程数据采集和设备监控。

到了2015年,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客户内部配电设备故障进而影响电网的事件日趋增多,用检管理越发困难。于是,公司领导同意让袁俊球先行尝试。

2016年8月,公司成立了智慧能源服务中心,致力于拓展综合能源服务,同年12月袁俊球被选派任该中心副主任。

这一年,“金广场”4座无人值守配电房投入使用,用上了袁俊球主持开发的智慧能源云网平台,实现了门禁、消防、水位告警等远程监控。这也是全国首批无人值守客户配电房之一。

2017年10月,国家电网公司正式出台《关于在各省公司开展综合能源服务业务的意见》,国家电网由单一电能供应商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的大棋局全面落子开局。

如今,金坛区已有超过300家用电企业享受到了“私人定制”式的综合能源服务。其间,袁俊球带队开展助企活动190余次,为企业节省成本近1.5亿元。

袁俊球还将自己的智慧用于助力农业发展。2016年,袁俊球在常州市金坛区儒林镇听到养殖户中有人说,“前几天鱼塘意外断电,因缺氧死了很多鱼。”

他回去后不禁开始思索,提出“能否利用大数据实现精细化智能化养鱼,让养鱼这项‘经验活’变成‘智慧活’”。

历时3年,袁俊球带领团队开展持续攻关,突破了水质数据和电力数据深度融合难题,完成了电气化智慧渔业终端的研发。基于此,国网常州市金坛区供电公司打造了以养殖为主、发电为辅的“渔光储一体化”智慧渔业用能新场景,并在已有的智慧能源云网平台基础上构建了智能渔业功能模块。一旦断电,它可以自动告警,为渔民争取断电应对的黄金半小时。

2018年,“渔光储一体化”智慧渔业用能新场景率先在金坛数字化渔场落地。渔民通过手机就能管理鱼塘,实现按需增氧、有序增氧、智能预警,大幅度提高水产品质量,有效降低死亡率。

“应用后渔场综合运行成本下降了30%到50%,同时将渔业养殖产量提升了30%。”袁俊球说。

目前,这套设备已在儒林阡陌蟹塘等地推广应用150套。该成果还得到了全国水产养殖业的关注。2020年11月,农业农村部在金坛召开全国水产养殖机械化现场会,该成果在会上被全国推广。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孙莹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