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千万吨级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在山西开工

2025-04-29 10:16:3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赵向南

4月28日,在山西大同市云冈区塔山工业园区,随着现场指挥人员的指令下达,混凝土开始浇筑。这是大同市千万吨级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的首个混凝土浇筑工程。此项目是国内首个千万吨级煤矸石综合处置与绿色建筑新型部品部件开发示范项目(以下简称千万吨级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

该项目不仅有利于推动当地固废的梯级化、高值化、多元化和无害化综合利用,还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推动地区产业的转型升级。据了解,大同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是全国首批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之一。每年,该市会产生约5000万吨固废资源,其中煤矸石占到3000万吨,但综合利用率却不足17%。

近年来,大同市坚持“化废物为资源、变废品为产品”的理念,以建设全国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为契机,初步形成了以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等为原料的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集群。

千万吨级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由中能建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主导投资建设,总投资约70亿元,规划年处置煤矸石达1000万吨。项目完工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约25亿元,为当地提供3500多个就业机会,并减少煤矸石堆存占地约3000亩。

“该项目采用‘政产学研’联动合作新模式,集成了多个行业的新技术,探索了固废利用全产业链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大同市委副书记、市长刘俊义介绍。据介绍,此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创新技术,如全球首创的“X光+电磁波”技术,成功解决了高岭岩矿物除铁的难题;借鉴钢铁行业带式焙烧技术,研制出陶粒规模化生产首台套装备,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人工智能光电分选技术可在毫秒间精准分选煤矸石成分,效率远超传统人工分拣。

作为项目实施主体的中能建科锐技术(大同)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该项目通过“1267”科创实践即一次破碎筛分、两次光电分选、六大模块协同,最终产出七大类高附加值产品,将传统意义上的煤矸石废弃物转化为高强陶粒、高岭土、装配式建筑部件等高价值产品,科技赋能“吃干榨净”,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责任编辑:王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