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丨安徽大学: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为区域创新发展增动力

2025-04-29 10:17:04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 

“我们团队的成果不到半年就实现了转化,速度和成效都超出我的预期。”安徽大学郭素霞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504万元!2024年9月,郭素霞团队的“一种多组元金属纳米复合粉末和粉末制备工艺”专利,以这一价格入股滁州三纬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郭素霞团队成果的快速顺利转化,得益于安徽大学的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2020年5月,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等九部门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安徽大学正是入选的40家高校院所试点单位之一。

郭素霞说:“此前3D打印的原材料大部分是高分子材料,金属粉末的优势是其可以复合多种性能,打印结构复杂的零部件,比如发动机的叶片等,市场潜力巨大。”郭素霞于2023年带着在3D打印金属粉末制备领域的多年积累和成果回国,并顺利搭上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的快车。

健全校内制度体系加速成果转化

试点工作启动后,安徽大学迅速成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安徽大学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办法》《安徽大学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办法》《安徽大学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后作价入股技术转让实施办法》等文件,明确申请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获批后,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可以获得百分之八十的成果所有权;申请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获批后,学校可赋予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全部长期使用权,为成果转化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

“赋权改革前,科技成果作价入股要经历完成人提交申请、院系初审、资产经营公司组织评估审批、科技处国资处审批等近10个流程,时间跨度以年为单位。”安徽大学校地合作办公室副主任刘泉说,改革后,这一流程极大缩短,仅需一个月左右。

安徽大学王福周教授也切实感受到赋权改革后的成果转化速度。得益于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王福周教授团队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将“一种改性PP(聚丙烯)材料、支化聚乙烯弹性体及竹塑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等3项专利作价525万元和无锡博强公司合作成立了安徽博强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强新材料)。仅用了3个月,该公司就建成了第一条生产线。

2024年1月,博强新材料项目开工投产,与国家电投、山东能源、宁德时代、蜂巢能源等知名企业签订长期合作框架协议,并获得天津瀛德冷链技术有限公司首批3000万元订单合同。目前,该公司的电池储能电池包外壳、铜箔/铝箔运输包装、储能电池包运输包装、太阳能光伏硅片包装等方向的产品研发生产正在顺利推进。王福周说,团队会继续跟进转化技术的产业化过程,推动产品的更新迭代。

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更让王福周和郭素霞振奋的是,他们的科技成果切实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安徽省的主导产业,滁州是南京和合肥两大都市圈重要城市,我们和无锡的科技合作,将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区域的产业联动。”王福周说。

郭素霞团队的转化成果主要用于3D打印耗材的国产化替代。“随着3D打印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场景不断增加和3D打印机设备的普及,作为互补品的耗材需求也将不断增加。”郭素霞说,相信这一转化将助力安徽省相关产业的发展。

这也正是安徽大学近年来推进赋权改革和成果转化的立足点和抓手。“作为一所地方高校,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做好科技成果转化,更好服务区域创新发展。”刘泉表示。

围绕这一目标,安徽大学还从成果的供给端和提升服务理念、水平等方面发力。“我们推动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发展需求紧密对接,建立‘产业—专业—学业—创新创业’联动的专业调整机制。”刘泉说,近年来,该校新增功能材料、智能制造工程等13个专业,撤销12个专业。

以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为抓手,在系列举措推动下,安徽大学的成果转化呈现量质齐升的态势。“2023年,学校的成果转化金额比2021年增长近3倍,单项技术的平均转化价格也翻了几番。”刘泉说,在成果转化的带动下,学校的产学研合作水平大幅提升,“2023年,产学研课题到账经费占总课题到账经费超7成。”

同时,学校联合合肥市成果转化专班、省知识产权交易所,整合科技处、校地合作办、绿研院和大学科技园的技术经理人力量成立了服务小分队。“老师们只需打一个电话,服务小分队全方位、全流程提供无偿服务。”刘泉说,学校还希望国家进一步完善技术经理人激励机制和评价制度,加强技术转移人才储备。

责任编辑:王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