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记者 涂铭 董小红 陈地
花重锦官城,盛夏再相逢。
2023年夏天,成都大运会圆满闭幕,留下阳光灿烂的青春记忆;2025年夏天,当“太阳神鸟”再次掠过浩瀚星空,成都又将迎来举世瞩目的世运会。
世界运动会是非奥项目最高水平的国际综合性运动会。2025年成都第12届世界运动会将于8月7日至8月17日在蓉城举行。
4月29日是成都世运会倒计时100天,当前,各项筹办工作已全面进入冲刺阶段。赛事组织有条不紊,既有无人机运动、尾波冲浪等新兴项目,也有拔河、武术等传统体育项目;21个场馆竞赛团队已到岗到位,场馆化运行有序推进,正以多种形式开展测试演练……
以体育人、以赛营城。“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体验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从“大运”到“世运”,一以贯之的是“营城”“兴业”“惠民”的办赛精神,秉承着“以人为本”的初心。
共迎“家门口”的盛会
蓝天白云之上,一架喷涂着成都世运会吉祥物“蜀宝”“锦仔”的空客A330宽体客机,在万众瞩目中一飞冲天……4月18日,四川航空首架“成都世运号”主题涂装飞机首航。拥有2300多年建城史的成都,正以创新精神和饱满热情,在“家门口”迎接世运会这一国际体育盛会的到来。
在倒计时100天之际,各项筹办工作已全面进入冲刺阶段。
2019年获得第12届世运会举办权以来,成都世运会组委会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赛理念和“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各阶段、各环节工作稳步推进。
记者了解到,成都世运会将设置34个大项、60个分项、255个小项。
赛事运行体系已准备就绪。成都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毅介绍,目前,21个场馆竞赛团队已到岗到位,场馆化运行有序推进,正分级分类开展竞赛团队和场馆运行团队赛前培训工作,以多种形式开展测试演练。下一步,将按照“一项一策”“一馆一策”,确定竞赛详细日程和场馆运行规划、计划。
各世运场馆有序推进。8个赛区27个场馆建设均按照“执委会统筹、各赛区实施”模式,建设方案移交赛区实施推进,6月30日前将完成场馆移交。此外,为减少对教学影响,学校内场馆将于7月10日前完成移交。
值得一提的是,结合世运会竞赛项目特点,部分项目将在公园湖泊举行。比如,兴隆湖湿地公园将举行龙舟、皮划艇马拉松、沙滩手球等比赛,三岔湖水上赛场将举行动力冲浪板、索道滑水等比赛。
全民参与,以最佳状态赴世运之约。
随着赛期日渐临近,走在成都街头巷尾,世运氛围愈加浓厚,各类“世运+”活动精彩纷呈。
定点助跑起跳、双臂上摆握杆、身体顺势钻过栏杆……近日,“世运进校园,跑酷我最炫”活动在成都市天回小学举行,数十名学生在世界跑酷大赛冠军何意瑜的指导下穿越各种障碍,展现出不俗的运动能力。
跑酷诞生于法国,属于体操大项中的一个分项,被很多人称为“移动的艺术”。今年8月,它也将作为成都世运会的竞赛项目亮相。
实际上,跑酷这项运动在该校引入发展已超过2年时间。“跑酷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与应变能力的教育载体。”天回小学校长何运强介绍,学校已构建“普及课+社团+校队”的三级培养体系,并开发原创跑酷课程,今年将以世运会为契机,引入更多新兴时尚运动项目,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眼下,成都“世运热”不断升温,像跑酷一样的小众运动正加速吸引更多爱好者加入。
除了“世运课堂”,成都市体育局启动开展世运会项目“送、赛、教、队、展”等进校园五项活动,2025年预计1000余所学校参与,影响人群超百万人。
同时,成都还将在全市社区院落、青年之家甄选30个点位打造“世运空间”,通过参观“世运知识角”“世运轻展厅”“世运微广场”、参与“世运进社区”等活动,加深市民对世运会项目及世运会文化的认识,营造全民参与、共享世运的良好氛围。
从“世运进校园”到“全民健身,运动赶集”,从“跟着赛事游成都”到“国宝粉丝探访之旅”……“爱成都,迎世运”的口号逐渐融入市民心里,掀起一场全民参与的体育热潮。
从“大运”到“世运”
走进地处成都北部的新都区舒悦公园,背靠郁郁葱葱的树林,一座飘逸现代的运动馆拔地而起,这是西南地区首个专业级轮滑室内场馆——成都国际轮滑运动中心。整个场馆占地1.6万平方米,侧面线条犹如流动的飘带,内部长200米、宽6米的灰蓝色赛道环绕全场,红黄蓝三色座椅与赛道相映成趣。
成都国际轮滑运动中心是成都世运会轮滑项目的竞赛场馆,这里将进行速度轮滑、自由式轮滑和单排轮滑球三项比赛,上演一场场风驰电掣的速度与激情角逐。
查看赛道是否干净整洁,仔细测试座椅的稳定度……作为场馆负责人,最近一段时间,罗杨丹霖几乎每天都“泡”在场馆里,对场馆进行360度无死角检查,确保万无一失。
从大运会志愿者到世运会场馆负责人,在参与国际赛事筹办中蜕变成长,如今的罗杨丹霖透露着一份干练麻利的气质。
“第一天做大运会志愿者时,还有点怯生生的,不敢大声说话。现在说话却担心吵着别人,嗓门太大了。”她笑着说,作为一个竞赛场馆的“大管家”,每天事无巨细地操心很多事,却不觉得繁琐,因为发自内心的热爱让她充满干劲。
“我从5岁就爱上轮滑,现在能参与推广这项运动,怎么会觉得累呢?”罗杨丹霖说。
作为中国轮滑运动的“重镇”,四川每天参与轮滑运动的青少年约有10万人,群众基础广泛。“我是成都人,能在家乡看到国际级轮滑比赛,为世运会出一份力,非常自豪。”罗杨丹霖说,小时候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一场比赛撬动一座城,也影响了一城人。
国际级赛事纷至沓来:2024年,成都成功举办羽毛球汤尤杯、乒乓球混合团体世界杯、霹雳舞世锦赛等重大体育赛事80项,城市能级不断跃升,“国际赛事名城”品牌加速擦亮……
体育产业蓬勃生长:招引签约力盛体育西南总部、量子集团电竞综合体、中奥体育西南总部等25个重大项目,签约金额超196亿元。2024年成都市体育消费总规模突破750亿元,同比增长超9%……
体育惠民之路持续拓宽:利用“金边银角”布局家门口的便民运动空间,累计新建改造体育公园77个,打造社区运动角407个,新增天府绿道健身新空间830个,成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平方米,2024年全市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服务健身市民550余万人次……
从“大运”到“世运”,从城市风貌到锻炼设施,从体育产业到运动消费,体育精神已融入城市的每一寸“肌理”,为“巴适之都”增添了拼搏奋进的城市气质。
充分利用大运遗产,本次成都世运会没有新建场馆,而是统筹利用现有设施配置了27处竞赛场馆(场地),其中18个为既有场馆局部改造提升、9个依托湖泊公园临时搭建。
“借鉴大运遗产处理经验,世运会7处临建场馆在赛后也将保留下来惠民利用,助力打造‘体育+’城市级消费业态和场景。”王毅说。
更多举步可及的健身场地和设施,更丰富多元的运动场馆,更优美整洁的街道,更绿意葱茏的城市景色,更低碳可持续的产业涌现……国际赛事的频繁举办,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共同成就梦想
“我在世界舞台上参加过两次比赛,分别是2023年成都大运会和成都2024汤尤杯,这两次经历对我的信心和羽毛球生涯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真希望能够再来一次。”2025年新年伊始,在收到来自成都的新年祝福明信片后,乌干达羽毛球运动员科布加贝在视频回信中,真挚地说。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一场体育盛会,让大家相聚相知。
以赛为媒,城市为窗,在筹办世运会的过程中,成都正积极拥抱全球,向世界传递着开放包容的中国气度和友好情怀。
2024年8月,成都大运会闭幕一年后,国际大体联主席雷诺·艾德再次回到成都,并参观了成都大运会博物馆。“成都大运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2025年成都世运会也将举办,希望成都能举办更多体育赛事。也许10年后,我们还将带着大运会再次回到成都。”在展台前俯身细细参观,雷诺·艾德动情地说。
国际体育记者协会(AIPS)也在成立100周年之际,专程选择来到成都召开执委会会议,并向成都授予了“国际体育记者协会最佳合作城市”(THE BEST PARTNER CITY OF AIPS)称号。
跨越山海、连接全球,在以“体育”为经纬编织的纽带上,成都正在与世界勾勒出心手相牵、文明互鉴的璀璨图景。
作为成都世运会的测试和演练赛,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何塞·佩鲁雷纳参加了3月份在蓉举行的世运会巡回赛后,特地发来一封感谢信。在信中,他毫不吝啬对成都的赞美之情,更坚信今年夏天举行的成都世运会定能圆满成功。
此次巡回赛不仅收获了众多国际协会业内人士的认可,还让不少来自全球各地的参赛运动员成为成都的粉丝。他们纷纷在海外社交媒体上晒奖牌、美景、美食,以切身经历分享成都生活,讲述中国故事。
通过体育这个“世界语言”,成都正在借助世运会的筹办,开拓城市发展机遇,努力打造更加开放的西部枢纽城市。
目前,成都航空口岸国际及地区定期直飞客货运航线已恢复拓展至76条,航程终点覆盖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成都航空口岸也成为今年中西部地区首个出入境人数突破100万人次的航空口岸。
在240小时免签政策的加持下,成都入境游更火爆“出圈”。2025年第一季度成都航空口岸接待外国人达34.7万人次,同比增长72.26%。
近年来,随着大运会、汤尤杯等高能级国际赛事在蓉不间断上演,多个运动项目的国际级教练员、裁判员培训活动也接踵而至,亚洲体育舞蹈联合会、世界冰壶巡回赛亚太总部等一众国际体育组织更是接连落户蓉城,成都的“朋友圈”不断扩容,也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交往搭建起更宽阔的舞台。
31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全域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增至244个,成都国际班列累计开行超过3.2万列……更密集的国际航线、更开放的国际交往,站在新的起点上,世运会与成都加速双向奔赴、彼此成就。
“让梦和爱涌入心怀,让世界为此刻而澎湃”——成都世运会歌曲《逐梦》的歌词令人心潮澎湃。以赛为桥、以心相交,这个夏天,当古蜀之光点亮世运,体育精神将照亮每一个奋斗的身影,开放包容的中国也将充满热情地与世界共赴未来。
世运会,成都准备好了!
策划:储学军、张旭东、车玉明
监制:李志晖、涂铭
统筹:万方、肖林、薛玉斌、王钒
主笔:涂铭、董小红、陈地
参与报道:郑玮、吴晓、包雨刚、李吉
新华网 新华社四川分社 联合出品
鸣谢:成都世运会执委会 成都市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