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书画乘“云”进万家

2025-04-30 10:26:0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通讯员 李娟

“一直喜欢郜继凤老师的花鸟画,前几天儿子在新疆的新房装好了,我用微信小程序下单了他的花鸟四条屏,作为乔迁贺礼。”搬迁到新疆的甘肃省通渭县人王继军感慨道。他口中的小程序,正是“中国·通渭书画线上交易平台”。

通渭人崇尚耕读,钟情书画,素有“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之说。作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通渭的书画文化早已融入百姓生活的血脉。全县书画创作人员超1万人,中书协、中美协会员达63人,民间收藏总量逾280万件,年书画交易额达10亿元,已然形成庞大的书画产业规模。

长期以来,作为西北最大的书画交易市场,通渭书画交易主要依赖线下门店和展会。但这些交易方式总会受到交易范围受限、信息不对称、交易效率低等实际问题的限制。为了打破这些瓶颈,通渭县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拥抱数字科技,通过建设“中国·通渭书画线上交易平台”、创新直播电商模式等,构建起“线上+线下”双向发力的产业生态,让千年书画艺术突破地域限制,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机。

总投资80万元建设的“中国·通渭书画官方线上交易平台”于2024年8月正式投入试运营,标志着通渭书画产业正式迈入数字化时代。该平台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等现代技术,整合创作、展示、交易、物流全产业链,涵盖书画交易管理、集成拍卖系统、文化场馆服务等13个功能模块,实现了书画艺术品从创作到流通的全流程数字化,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精准洞察用户的喜好和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书画作品推荐,极大地提高了交易的成功率和用户体验。

如今,通过这个线上平台,书画爱好者和收藏家们就能足不出户浏览海量通渭书画作品,彻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地拓展了书画交易的范围。目前,平台已签约通渭籍书画家20余人,上架作品100余件,不仅聚焦通渭籍书画名家及县域内所有书画家的作品,还将业务延伸到非遗、文创等艺术品领域,致力于打造一个集多元功能于一体的数字产业链协同交易平台。

入驻平台的书画经纪人魏继辉表示:“过去卖画依赖熟人介绍和游客上门,客户群体有限。如今入驻线上平台,上传作品高清图片、填写信息并审核通过后即可展示销售。”平台还联合抖音、微信等社交平台,通过图文、短视频推广作品,大幅提升交易成功率。

通渭书画线上交易平台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装裱、物流等行业纷纷与平台合作,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悦心长廊里瓷缘阁是一家以装裱书画为主的实体店,店老板党双铎说:“每天都有人拿书画来装裱,月收入有1万多元。现在通过和线上交易平台合作,装裱范围更广了,生意也比之前红火了。”

在短视频与直播领域,通渭书画同样实现了创新突破。在悦心国际书画村,农民书法家张万昌对着手机镜头直播:“老铁们看这是我最近写的字,喜欢直接下单!”他边创作边讲解,与观众实时互动。

近年来,短视频平台成为通渭书画销售的新渠道。许多画廊经营者聘请网红助力带货,书画家们也主动走进直播间,用这种新颖的方式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让更多人领略到通渭书画的独特魅力。

从传统线下到数字线上,从实体经营到网络拓展,通渭书画产业在时代潮流中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型升级。科技与传统艺术的深度融合,更是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站在新的起点,通渭县将持续优化线上交易平台功能,积极探索“互联网+书画+文旅”的融合发展路径,让饱含丹青墨香的通渭书画乘“云”进万家。

责任编辑:李梦一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