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骨骼机器人背后的智造“力量”

2025-05-02 11:06:48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机械姬”灵动起舞、人形机器人“天工行者”健步如飞……近日,首届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FAIR plus 2025)在深圳举行,全球200余家顶尖机器人企业集中展示了产业链上下游的最新成果。

在嘉立创展台上,“从硬核设计,到高效生产”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两位专业观众一边端详关节电机控制模组,一边“对齐”着各自用4、6层板设计电机的实现思路。

“没想到‘上午设计、下午打样’的极致效率已是随手可得。”现场参观的一位工程师说着便打开手机,展示他早上出门看展前刚下单的PCB,随着自动审单、算法拼板,才半日过去,进度条已显示即将发货。这种“立马想要,立马得到”的硬件创新服务,成为工程师破解“创新效率”的底气。

据介绍,原来需要几个月才能做成的产品,在嘉立创最快只需一到两周。

展会期间,嘉立创举办的第十期“设计制造0距离”技术沙龙活动同期举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吴新宇分享了研发外骨骼机器人的历程。“外骨骼机器人是国际前沿的研究热点。今年春节,就有人穿着它爬了泰山。”吴新宇介绍,他的研究正是面向需要运动功能辅助的人群,例如帮助老年人和行动不便者进行康复和运动功能的重建。

如今,吴新宇带领团队研制的第三代自平衡外骨骼机器人,较上一代刚度提升2.6倍,关节扭矩增加4.08倍,可载重110千克穿戴者自由活动。

据介绍,这款机器人机构的设计符合现代工学的精巧、大刚度、高负载、质量轻、动作灵活的机器人本体机构,验证了仿生一体化机构的合理性,为实现人形机器人高负载运动奠定了基础。

“我们投入大量精力在运动意图识别和人机协同控制的研究,其间,团队使用高多层PCB做了多次硬件模块的创新升级,高密度电路布线优化了信号完整性,为外骨骼的高负载、高自由、精巧的功能构筑提供了稳定支撑。”他表示。

“另一款柔性外骨骼机器人,可为偏瘫病人提供髋关节辅助助力,里面有4块PCBA是由嘉立创制造。”吴新宇特别提到,创新的模块化硬件电路设计方案,通过将算法植入主控板、电机控制板等模块,整体能够实现采集控制频率高达1千赫,保证了表面肌电、IMU、足底压力等多模信息采集的同步性和可靠性。

目前,吴新宇和团队正在加速推进外骨骼机器人在医疗康复、海洋作业以及多种复杂环境细分场景的应用。

责任编辑:冷媚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