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通讯员 孙旭东
当珠江潮涌遇见湾区明月,当奋斗者的足迹铸就改革丰碑,现实题材歌剧《湾顶月明》升级归来!5月1日、2日,该剧回到故事的原点——广州,在广州大剧院震撼上演,大受观众欢迎,再度讴歌广州开发区踔厉奋发、科创引领的时代篇章。
《湾顶月明》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背景,以广州开发区建设者及身为黄埔军校后人的创业者为主要人物,描绘新时代建设者、奋斗者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讲述了一个饱含家国情怀、充满友情亲情、融汇真情爱情的现实主义故事。
2024年7月,该剧在国家大剧院首度亮相后,制作团队对该剧目进行艺术再创作和全新升级,在完整保留首演艺术基因的前提下,通过匠心独运的创作理念与精雕细琢的舞台重构,实现了舞美呈现的跨越式升级,以更具张力的戏剧语言,激发出观众深层次的情感共振。
本次《湾顶月明》回到背景故事的发生地广州,收获了观众们极其热烈的反响。总导演陈蔚表示,现场观众的氛围以及对整场歌剧的热情,令她感到十分欣慰,也是她所期待的。“这次的创作经历很不一样,我想通过《湾顶月明》来展现当下中国年轻人的精神面貌,永远向前。这是十分可贵的品质,应该放到舞台上去演绎。”陈蔚说。
“这部剧的题材很特别,既展现了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又呈现了黄埔精神在几代人间的传承,讲述了奋斗者的故事。”演员王一凤说,《湾顶月明》里的每个角色离观众都很近,这是一部真实发生在广州,充满“烟火气”的,反映当代中国人精神面貌的“群像戏”。
作为一部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背景创作的歌剧,《湾顶月明》中少不了广东元素。这次回到“老家”演出,更是加重了广东春节年俗、醒狮等元素。而广州黄埔,更是贯穿整场的重要元素。除了多次出现的黄埔军校,歌剧里还展现了不少黄埔非遗元素,包括深井烧鹅、大盆菜、乞巧节等。不止是历史文化,广州开发区的科技元素同样被融入场景设计中。“我们舞台主体可以旋转、移动,就像一个小岛。”陈蔚说,这参考了在黄埔采风时,广州国际生物岛给他们留下的印象。
据了解,《湾顶月明》是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政府联合出品,也是继舞剧《到那时》后的又一次合作。该剧还入选了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发布的《2023—2025舞台艺术创作行动计划新创剧目名单(初选)》及202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