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何亮 通讯员 黄智 安智翔
4月30日,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路12306青年技术攻关团队被授予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在这支由231名青年组成的队伍中,35岁以下青年占比63%,他们以“每秒百万级并发处理能力”的硬核技术,支撑着全球最大实时票务系统——12306的稳定运行,更以“候补购票”“适老化服务”等创新功能,重塑了14亿人“说走就走”的出行体验。
自主攻坚 成为全球标杆的青春印记
谷雨过后,北京一片生机勃勃……走进铁路12306科创中心,实时显示全国铁路售票量、排队实况、平均等待时间的巨大蓝色屏幕映入眼帘,伴随着此起彼伏的鼠标键盘敲击声,一道道代码不分昼夜地翻飞起舞——这是青年工程师团队在“五一”小长假售票高峰来临前,对12306系统发起的一场压力测试。
2012年春运首日,刚上线半年的12306系统因瞬时访问量超14亿次濒临崩溃。彼时团队核心成员、现任技术部主任的杨立鹏回忆:“售票窗口排起长龙,网友吐槽‘抢票比高考还难’。”
面对质疑,这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工程师率先发起攻坚。他们彻底摒弃西方系统的逻辑思维,针对我国铁路海量高并发访问的场景以及席位动态裂变式的访问逻辑,重构底层架构,将异步交易排队技术首次引入铁路售票系统,创新设计“分时分区”购票策略,将并发处理能力提升75倍,车票查询响应时间从15秒压缩至0.2秒。次年春运,系统高峰日售票量从60万张跃升至120万张,成功化解“雪崩式瘫痪”危机。
“那时候的我们就像在洪水里修堤坝,既要研发新系统,又要保障正常购票不受影响,基本吃住都在这里。”杨立鹏回忆起那段时光仍记忆犹新,身后的服务器规律闪烁着绿色光点,仿佛12306系统强大生命力跳动的时代脉搏。
此后十年,团队持续突破技术天花板。首创铁路旅客服务记录PSR模型,突破日均千万发送量的大客流条件下实名制验检毫秒级处理技术;自研智能调度算法,将余票计算复杂度降低90%,实现亿级座位裂解组合的毫秒级响应;创新人脸识别并行运算,将进站核验时间压缩至1.5秒,较传统查票模式效率提升2倍;架构国产化数据库,采用本地盘双机微集群虚拟化技术,保障极端流量下的系统韧性;提出多维高强度隐私保护方法,构建纵深安全防御体系,实现融合图像识别、知识图谱等智能化技术的旅客自助服务,不断升级优化12306系统使用体验,让旅客进得来、买得了、用得好。
截至2024年底,全路累计发售电子客票185亿张,为铁路节约票纸154亿张,降低社会总出行成本上千亿元,成为交通领域超大规模实时交易系统的典范。“科学不相信权威,只相信真理。”12306科创中心副研究员王拓指着满墙的技术专利证书说道,“我们一直追寻的真理,在无数个日夜试验里、在无数行字节代码里、在无数场实地考察得出的数据里。”
精益求精 温暖乘车体验的不懈探索
2024年12月31日凌晨4时,北京气温跌破零下10摄氏度,铁路12306科创中心却灯火通明。31岁的基础平台部助理研究员景辉正带领团队进行春运预售票系统的最后调试,此时离2025年春运预售票起售时间不足10个小时。
景辉所在的小组主要负责12306系统的人脸识别功能,包括进站刷脸检票以及“12306”App注册时人证合一、密码找回时刷脸认证等场景。“不少旅客在国庆假期后没有长途出行需求,往往要等到春运才会再次用12306购票。”景辉介绍道,“长时间不使用就容易忘记账号密码,而人脸识别验证能够帮助旅客快速找回。”
正如景辉所说,在12月31日14点开放预售票系统后的一瞬间,人脸识别使用频率快速突破1300人次/秒,比系统600人次/秒的原设定值超出一倍多。看着不断增长的使用率,景辉脸上依旧是自信的笑容:“今非昔比了,咱们利用动态扩容、调整验证系统参数等多种技术手段,为每个旅客请求开辟专属通道,可以使90%的认证需求在2秒内完成。”
在服务体验实验室内,青年技术骨干李仕旺正和几位青工一起围绕大模型分析实时售票数据。传统需3小时生成的统计报告,现在仅需10秒即可呈现务工专区、学生专区的动态售票趋势,这种数据赋能为务工人员和返校学生精准定制“点对点、一站式”服务专列提供了有力支持。
不仅如此,12306技术攻关团队的青年们还将这份充满人文关怀的代码“浸润”老年群体。2025年2月,铁路“12306”App“敬老版”再次进行优化,字体更大,操作更简单,购票流程从原来的7步减少到4步。技术部门还开发了语音购票和人工客服直接下单功能,为不熟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提供便利。截至4月,“敬老版”累计服务用户达1364万人次,这些充满温度的改进切实提升了老年用户体验。
从人脸识别到智能调度,从数据洞察到适老化改造,12306青年技术攻关团队以20万行代码构建起服务旅客的“数字长城”,在他们的手里,代码不再是冰冷的算法元素,更是照亮归途的温暖灯火。
标准出海 书写走向世界的中国方案
夏雨初霁,位于亚热带的老挝风景如画,中老铁路沿线一步一景。2023年3月15日,在中老铁路开通运行不到1年半的时间,一款互联网售票软件“LCRTicket”让当地居民首次体验到指尖购票的便利。
“最初我们考虑过采用国内票务系统架构,但实地调研后发现,东南亚国家的支付习惯、网络环境和中国差异很大。”负责国际客票系统设计研发及运维工作的助理研究员俞海萍回忆道,“当地薄弱的网络环境建设,还有老挝常用的货币面值多样、汇率波动大,这些都超出了原本想法。”
更重要的是,中老铁路的“一票通”需求——旅客需要在一个系统里完成跨境和老挝段的购票、改签、退票,这在当时已有的售票系统中根本无法实现。
“既然没有标准,我们就创造标准。”12306青年技术攻关团队在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挑灯奋战后,成功使“LCRTicket”实现国际旅客列车车票发售、跨境支付功能,同时兼容中文、老挝语、英语3种语言访问以及银联、Visa、与当地银行互联等6种支付渠道,让“中国方案”成功落地东南亚。
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雅万高铁同样是中国智慧注入国际铁路的重要标志性项目。与国内不同,青年技术攻关团队不仅要完成售票平台系统设置,还要兼顾市场推广和文化适配,从而达到增加市场份额和占有率的效果。
“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种思维和身份上的转变和挑战。”身在印尼的12306科创中心助理研究员黄亮介绍道,在“技术输出方”到“市场竞争者”的转型之路上,团队成员们凭借专业技术和不懈努力,助力雅万高铁成为中国高铁首个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的项目。
自开通运营以来,走出国门并完全适应当地条件和习惯的中老、雅万高铁客票系统,已累计发送旅客4774万人次,为中国高铁这张亮丽名片增光添彩。其背后的12306青年技术攻关团队为我国铁路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赢得社会广泛赞誉,先后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铁路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等称号。
在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12306科创中心里有一面展示墙,上面贴满了团队历年攻克的技术难题和获得的荣誉。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墙角处的一张手写标语:“每一次点击都是信任,每一行代码都是承诺。”这是团队的初心,也是他们对“科学真理”的朴素理解。在他们以青春代码护航的万里通途上,不仅承载着亿万旅客踏上旅程的喜悦,更是“流动中国”在铁轨上加速奔跑的底气。
(国铁集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