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记者5日从云南省科学技术院获悉,我国大直径碲锌镉晶体材料制备技术近期取得重要突破,并成功打破国外垄断,标志着在高性能红外探测及射线探测的核心材料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碲锌镉晶体应用场景广泛,在资源勘探、医疗诊断、工业检测、核安全监测等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尺寸和质量对红外探测及射线探测器件的规模、空间分辨率、灵敏度等核心性能有着决定性影响。此前,国内相关技术水平仅停留在4英寸左右,严重阻碍了我国下一代大面阵红外探测器、高性能射线探测器的研制和量产进程。
由北方夜视科技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实施的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Ⅱ期重大专项“Φ150毫米大直径碲锌镉晶体制备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联合昆明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优势单位,通过人工智能驱动的多模态数据分析与跨尺度计算技术,系统解析包括结晶完整性、相平衡等材料“基因”与制备工艺关联规律,构建数据驱动的“设备—工艺—材料结构—材料性能”全链条研发体系,突破了碲锌镉晶体生长设备的全自主可控及衬底加工磨料的国产化替代,初步实现了直径150毫米及以下碲锌镉晶体材料的稳定批量制备。
与此同时,科研团队通过制冷型列阵规模大于等于4096×4096焦平面组件、双色焦平面组件以及高性能射线探测器组件的研制及验证,千万像素红外探测器、单元、线列射线探测器等相关成果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完成的国内首个光子计数CT成像应用验证,有效提升了我国在高性能红外及射线探测领域组件的研制及生产能力,为我国核心材料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为后续更多创新突破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