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陈曦
2024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日前公布,200项成果获天津最高科学荣誉。按奖种划分,自然科学奖21项、技术发明奖1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168项;按等级划分,特等奖8项、一等奖38项、二等奖127项、三等奖27项。
天津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获奖项目主要有三方面特点:
一是京津冀协同创新更加紧密。37%的成果为京津冀科研团队协同攻关完成,带动一批北京科技成果在天津转化、产业化。“高安全长寿命高效能动力电池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天津力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技术应用覆盖我国60%新能源汽车,带动力神公司储能电池出货量达到全球第七。“面向高可靠大型中空轻量化构件充压压形关键技术及应用”“航空航天等重大装备智能紧固连接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等项目成果在天津市加速集聚落地,引领支撑天津航空航天产业快速发展。
二是原创性成果有力支撑科技自立自强。近80%的获奖项目成果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化工等领域,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打破国外垄断,服务保障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多糖蛋白结合疫苗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攻克了多糖蛋白结合的技术难题,自主研发出我国首个四价流脑结合疫苗,引领我国高端疫苗追及国际先进水平。“介入脑机时效救治器械与智能康复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攻克了介入取栓高端器械、介入脑电采集与传输等技术难题,打破了神经介入高端医疗器械市场的国外垄断。
三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中,企业牵头和参与项目155项,占比86.6%,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增强。“新一代银河麒麟操作系统V10”实现了国产操作系统自主可控、安全可信。“商业火箭大尺寸薄壁复合材料关键结构低成本高效制造技术与应用”项目攻克了火箭复合材料整流罩与耐高温超轻薄壁陶瓷基复合材料喷管延伸段高效制造技术难题。“无创呼吸系统关键技术研发与临床应用”项目首次突破高速气流下患者呼吸量监测的重大难题,独创自适应流量调节专利技术,在天津建成国内最大的呼吸机生产线,年产百万台。
此次,南开大学26项成果获奖。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17项,创历史新高。这一成绩彰显了南开大学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领域的强劲实力。天津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24项,由天津大学牵头一等奖及以上共16项,占比34.8%,获奖数量及占比均为天津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