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最懂甲骨文的AI” 让古文字“走出深闺”

2025-05-07 19:00:04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孙 越

在殷墟博物馆新馆的沉浸式数字展厅,当游客们透过裸眼3D技术凝视着亚长牛尊表面3000年前的纹路时,恐怕没有人能想到,现存甲骨文中仍有68%的文字等待解密。

在AI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为了加速解密和焕活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明“源代码”,近日由国家“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指导,河南省文物局、安阳市政府、安阳师范学院、腾讯SSV联合主办的“AI助力甲骨文研究考释与活化利用邀请赛”(以下简称“大赛”)在国际汉字大会上正式启动。作为全球首个将人工智能与甲骨文研究活化深度融合的创新赛事,大赛通过学术研究、算法开发、大众创意三大赛道,邀请社会各界一同打造“最懂甲骨文的AI”。

甲骨文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更是数字时代文化自信的核心资源,其研究、保护、传承与活化已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作为汉字源头与文明基因的甲骨文,现存4500余字中仍有3000多个未解其意。如何让甲骨文走近大众,焕发新的活力,是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本次大赛旨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甲骨文领域的创新应用,构建“学术研究—技术突破—大众传播”的全链条保护传承体系。

“我最近感受到了AI给甲骨文研究带来的无限想象力。”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永革说,他所在的实验室正和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优图实验室联手,探索打造面向学者的甲骨文AI助手。

“比如,输入一张疑似包含甲骨文的图片后,学者可给AI助手下达指令‘请解释图片中的文字含义’,AI会返回若干张高度相似的甲骨文字样图片,并且回答图片中的文字为某某字。随后,AI还会给出字型溯源、文化内涵、学术争议等专业知识。”刘永革介绍。

腾讯数字文化实验室负责人舒展在国际汉字大会专家对话环节说:“甲骨文大模型需要业界及科研机构协作,共同丰富甲骨文乃至古文字的优质语料库,将大语言及多模态大模型的能力与甲骨文特点结合。这些技术成果和创新模式可以助力古文字乃至汉文字的数字创新,守护中华文脉。”

面对甲骨文的碎片整理、字形考释、大众认知等难题,大赛依托数字甲骨共创中心的甲骨文数据集“殷契文渊”、甲骨文AI协同平台及“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向学术界、科技界及大众群体设立三大赛道,邀请社会各界一同打造“最懂甲骨文的AI”。

在AI甲骨文研究邀请赛上,全球跨学科团队基于“殷契文渊”,聚焦文字释读、甲骨缀合等核心课题,重点攻关新字释读与多维论证,成果或将为古文字研究提供体系化突破;AI甲骨文算法挑战赛则面向技术攻坚,通过AI自动缀合未公开碎片、智能识别重片,为甲骨整理效率提供数智化引擎;AI甲骨文焕活创意赛则借力AI工具,邀请创作者以动态字库、虚拟展品及剧情短视频重塑甲骨文表达,并联合甲骨文科普达人李右溪发起“当甲骨文遇到AI”特别视频赛题,推动古老文字以鲜活形态融入现代数字语境,激发大众对甲骨文的兴趣。

“我们正站在科技与文明对话的历史交汇点,数字甲骨共创中心通过开放全球最大甲骨文多模态数据集‘殷契文渊’、甲骨文AI协同平台及‘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加速解码文化基因。当前,甲骨文研究离不开人工智能,AI算法在字形分析、缀合效率、文化创意等领域潜力巨大。我们希望通过‘AI+甲骨文’的赛事激发跨学科协作,加速甲骨文从学术深闺走向大众,也希望甲骨文反向助力AI大模型的发展。”刘永革说。

责任编辑:翟冬冬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