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自然繁殖“混养散出”到现代同步繁殖“整进整出”:重塑生猪养殖智变新图景

2025-05-08 17:04:13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作为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与消费国,我国生猪存栏量占全球近半,年出栏生猪超7亿头。然而,随着猪场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自然繁殖模式面临技术与管理双重压力,母猪繁殖效率低与疫病防控难两大瓶颈长期桎梏产业升级。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田见晖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历时10余年攻关,在我国首次创建母猪批次化生产技术体系,为破解生猪养殖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日前,这一成果荣获第十三届大北农科技奖特等奖。

为猪场构建起生物安全“防护盾”  

“传统养殖模式下,母猪随机发情配种,圈舍里始终有猪,无法彻底消毒,难以杜绝疫病交叉感染。”田见晖在采访中直言传统模式的弊端。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中,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骤降40%,暴露出生物安全防控的脆弱性。此外,繁殖效率低下更是“心腹之患”——2021年前PSY不足18头,远低于美国27.5头的水平。 

PSY是衡量猪场生产效益和母猪繁殖能力的关键指标,指每头母猪每年成功断奶的仔猪数量。

批次化生产技术的核心,是通过药物调控让母猪集中发情配种、同步产仔,实现猪群“整进整出”。“就像现代工厂模块化生产,一批猪出栏后,圈舍能彻底清洗消毒,将病原微生物‘一网打尽’。”团队成员解释,该技术通过缩短非生产天数,提升母猪年产胎数,不同生产管理水平猪场大规模示范PSY平均达27.2头,与美国水平相当。部分生产管理水平高的养猪企业利用该技术PSY已接近30头。更关键的是,猪群免疫效果更好,试验数据显示,免疫抗体均一度可提高25.4%,为猪场构建起生物安全“防护盾”。

走出一条产学研合作答题的创新之路   

为满足规模化养猪企业的生产管理需求,突破国外技术壁垒,2014年,田见晖提出自主研发母猪批次化同步扩繁技术。针对国内“产学研用”脱节困境,2016年,中国农业大学牵头成立“全国母猪定时输精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协作组”,联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国家地方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兽药企业宁波三生生物和大型养猪企业牧原、温氏、新希望等20多家单位,走出一条“企业出资、科研出智、产学研合作答题、市场阅卷”的创新之路。  

“当时国内没有烯丙孕素等关键药物,无法开展定时输精技术研发。”田见晖回忆,协作组瞄准“国内药物空白”,与宁波三生生物公司合作,将烯丙孕素合成工艺从4步缩减至3步,并去除了有毒苯类助剂,2018年推出药效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当的“孕力宝”新兽药,目前每头份价格仅为10元左右,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的90元,为我国建立母猪定时输精技术奠定药物基础,扭转批次化生产无药可用的困境。

在国内首次建立母猪批次化生产技术体系 

团队整合定时输精和同期分娩技术,在国内首次建立母猪批次化生产技术体系并全国性规模化应用,生猪养殖实现整进整出批次化生产,大幅提高规模化猪场母猪繁殖效率及生物安全水平。如今,批次化生产技术已覆盖国内65%的猪场,年繁殖出栏生猪超4.5亿头,推动了牧原、温氏等年出栏千万头级良种母猪批次化生产企业的发展。

得益于PSY提升,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中,我国能繁母猪保有量目标从2021年的4100万头调减至2023年的3900万头,生猪总供给仍保持稳定,实现从“数量驱动”转向“效率驱动”。 

面对智能化趋势,团队正布局数字化繁殖调控系统等,推动批次化生产向“无人化”升级。“未来,我们不仅要解决中国的问题,更要让全球养猪业受益于‘中国技术’。”田见晖说,这是科研工作者的初心,更是中国农业科技的使命。  

责任编辑:王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