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禹涵
在梯田旁听一场音乐会,在老街里欣赏魔术表演……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漩涡镇,绵延数十公里的凤堰梯田迎来数万名游客。黄绿相间的万亩梯田,从山脚盘绕着铺展到山顶。
这片被誉为“大地浮雕”的古老梯田,不仅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胜景,更是一部承载千年农耕文化的史书。岁月变迁,凤堰梯田在现代社会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深度融入当地产业,焕发出全新活力。
千年灌溉体系的精妙设计
“田尽而地,地尽而山。”汉阴县水利局工程师李权兵如此形容凤堰梯田的布局智慧。梯田所在地汉阴县,是陕南汉文化发源地之一,也是《庄子》一书中“抱瓮灌溉”的发生地。千余年来,汉阴先民依山地之势、借自然之力,形成“林、田、渠、塘、溪”的灌溉体系,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
凤堰梯田依山而建,不削山、不填谷,最大限度保留原始地貌。山顶的凤凰山原始森林涵养水源,山涧溪流顺势而下,经人工开凿的沟渠、堰塘、溪流逐级分流,形成自流灌溉网络。梯田内部沟渠纵横,灌排结合,既能高效调配水资源,又能减少水土流失。
“古人用最简易的工程设施,最少的维修养护,实现可持续自流灌溉。”李权兵介绍,梯田通过“渠连塘、塘连田”的设计,将山溪水引入梯田高处的蓄水塘调节水量,再通过毛渠精准分配至每一块梯田,形成“长藤结瓜”式的灌溉体系。这一设计不仅保障了旱涝保收,还与现代海绵城市“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理念不谋而合。
梯田的建造更蕴含极致的工艺智慧,底层黏土夯实防渗,再铺设耕作层土;田埂以夯土或土石筑成,兼具保水与固土功能;分水口根据坡度精准设计,确保水流均匀分布;堰塘底部铺设黏土,内侧砌筑卵石防护,既能沉淀泥沙、防漏水,又能延长使用寿命。建造者们还巧妙利用地形和水资源,构建了完备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系统。
此外,当地流传的“三犁三耙”耕作技艺,进一步提升了土壤肥力,使得这片梯田历经千年仍沃土如膏。
2021年11月,凤堰梯田入选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4年9月,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农文旅融合激活乡村振兴
凤堰梯田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现代发展的活力源泉。依托其生态价值与文化底蕴,当地探索出一条“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融合发展之路。
“凤堰梯田的土壤富硒,”漩涡镇堰坪村生态种植农场负责人杨明荣介绍,汉阴县是中国十大“富硒之乡”,依托独特的土壤条件,当地发展富硒水稻、油菜订单农业,打造“堰坪富硒大米”品牌,每公斤有机大米能卖20元,带动4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超万元。
“推开窗就是云海梯田,客人来了就不想走。”花栖玥民宿管家成仲庭说。近年来,当地将闲置农房改造为高端民宿,保留夯土墙、木梁结构等传统风貌,同时引入现代设计,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乡居体验。
凤堰梯田的魅力不止于自然风光。以吴家花屋、冯家堡子为代表的湘派古建筑,与梯田共同构成开放式“移民生态博物馆”,展示着清代湖广移民文化与陕南农耕文化的交融。
如今,每逢节假日,前来旅游观光、摄影写生的游客络绎不绝。当地在保护梯田自然风貌的基础上,举办插秧节、稻香音乐节等活动,让游客体验传统农事,感受“春耕秋收”的田园诗意,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10亿元。
从层叠的油菜花海到金黄的稻浪翻滚,凤堰梯田的四季更迭,仿佛在吟唱一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诗。如今,这座千年梯田正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身份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