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1小时顶升一层,6小时完成绑扎钢筋,36小时完成梁、楼板钢筋绑扎,4天就能盖好一层楼……这组数据是在济南国际贸易产业园(以下简称“济南国贸园”)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堪称“神速”的建造效率背后,机器人正担当大任。5月8日,在第五届绿色建造与智能建筑大会上,上述项目成为专家关注的焦点。建筑施工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肖绪文在现场表示,这个项目采用多项新工艺、新技术,将打造超低能耗建筑与智能化办公环境作为核心目标,探索了绿色、智能理念在建筑领域的创新实践。
三维激光扫描机器人、放样机器人、空中造楼机、5G塔机……科技日报记者走进济南国贸园建筑场地,各式机器人让人眼花缭乱。它们承担着各自任务,完成大楼建造不同场景的一部分。
记者注意到,距离地面上百米的塔吊驾驶室里空无一人,却能精准吊起建筑材料并投放至指定施工点位。中建三局新疆分公司总工程师刘汇东向记者介绍,这种5G塔机将操控室放到了地面上,通过多终端智能调度系统,实现施工误差控制在毫米级,较传统工艺精准度提升5倍。
肖绪文院士表示,5G塔吊将技术与建筑机械深度融合,革新了传统的塔吊驾驶模式,实现了多塔机、多操作端的灵活接入和远程综合管控。
在传统的高楼建设方式中,脚手架一般由人工逐层垒高进行施工。然而,在济南国贸园观摩现场,一种被称为“盖楼神器”的装备引起专家注意。
刘汇东介绍,该装备是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轻量化造楼机,这是一种新型智能装备集成平台,由立柱与支撑系统、平台系统、施工电梯系统、电动卸料平台系统等组成,形成一个600多平方米的封闭作业空间,最快可实现“4天盖一层楼”,较传统方式提速30%。目前,该技术已在全国多个项目中应用。
该项目现场还展示了测量机器人、激光地面整平机器人、墙面喷涂机器人、路径喷涂机器人等十多款智能建筑机器人。
从地面整平到墙面处理,这些“钢铁工人”正改变着传统施工方式。“机器人施工不仅效率高,还能自动收集粉尘,既智能又环保。”济南国贸园项目质量总监杨亮向记者介绍,墙面机器人每分钟可完成1.5平方米施工,远超人工效率。
“济南国贸园项目已实施6大类59小项智能建造技术,实现了从设计、生产、施工到运维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济南国贸园项目负责人刘少锋向记者介绍,在设计阶段,他们便采用了BIM(即建筑信息模型)正向设计,以 3D 模型为数据源,完成施工图设计的全过程任务。“这就好比用3D打印机设计一个建筑虚拟版本,从图纸到施工全程‘一个模型用到底’,避免了‘图纸打架’造成的返工。”刘汇东说,“我们通过数字模拟化,把建筑像‘乐高积木’一样拆分预制,现场拼装,大大提高了标准化设计水平和现场拼装效率。”
现场专家评价,此次大会展示的智能建造成果,标志着我国建筑行业正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随着5G、AI等技术的深度应用,“智慧工地”将成为行业新常态,为城市建设注入更多科技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