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通讯员 高东旭 科技日报记者 杨仑
10年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油田分公司二氧化碳捕集埋存与提高采收率开发公司运行维护中心运维一班班长周立兴第一次接触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当时,我花了好几天才真正理解这项技术。”他说。
如今,周立兴已经成为该技术操作领域专家,带团队研制出一批技术创新装备。他一见到记者就科普起来:“这项技术就是把二氧化碳‘抓’起来并埋入地下,既能提高石油采收率,又能实现环境保护,一举两得。”
日前,周立兴获评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这是集体的荣誉,我只是其中一员。这些年,我和团队并肩作战,不仅实现了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而且将项目做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周立兴说。
“一定要驯服这匹‘马’”
5月的风掠过松嫩平原,吉林油田CCUS注入站外桃花灼灼。周立兴蹲在轰鸣的压缩机旁,指尖拂过微微震颤的管线:“听声儿就知道‘马儿’今天挺听话。”安全帽檐下,这位55岁高级技师古铜色的脸庞绽开笑纹。
时针回拨至2015年,刚脱下军装的周立兴站在吉林油田CCUS实验场区,面对轰隆作响的注入设备陷入沉思。彼时,公司的CCUS技术项目正处在起步阶段。“当时,我们连操作手册都没有,二氧化碳注入地下就像脱缰的野马到处乱窜。”周立兴回忆道,操作间时常传出闷雷般的异响,震得值班室的窗棂簌簌发抖。
“一定要驯服这匹‘马’。”周立兴说,他带着班组成员用最“笨”的办法——24小时轮班值守、记录总结异常情况。2016年冬,一处埋地管线突发泄漏,裹挟着油水的黑色泥浆喷涌而出。周立兴带头跳进齐腰深的冰水中,用冻僵的双手完成带压堵漏。4个小时后,当他们裹着大衣返回车间时,脱下的工服如冰雕般直立在水泥地上。
“驯服二氧化碳,需要科技创新这把金钥匙。”周立兴说,为了改变现状,他带领团队进行技术攻坚,白天记录设备运行参数,深夜查阅国外文献资料。他们创新研发的气液分输工艺,让腐蚀性极强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变得“温顺”;自主研发的防腐管线材料,将设备寿命延长了3倍。2017年寒冬,当显示屏上的注入压力曲线终于呈现完美波形时,大家相拥而泣——我国首个CCUS全流程工业化应用体系就此诞生。
“小发明也能撬动大效益”
在吉林油田CCUS示范基地,一个形似千斤顶的银色装置引人注目。这是周立兴团队研发的平衡调节器,它能让原本需要高空作业的调平工序在地面轻松完成。“小发明也能撬动大效益。”周立兴的这句口头禅,在车间走廊的专利墙上得到印证:连杆起拔器、泄压罐防喷装置、井口盘根盒固定器……23项创新成果如繁星闪耀,每年为企业降本超百万元。
“可别小看这些‘土装备’。”周立兴的徒弟王浩举起手掌大的井口盘根盒固定器说,这个工具让原本40分钟的井口密封作业缩短到5分钟。
每到周三晚上,CCUS创新工作室总会亮起灯光。周立兴在这里开设“碳课堂”,用沾着油渍的笔记本讲解设备原理,拿矿泉水瓶演示气液分离过程。周立兴培养的47名徒弟中,30人成为技术骨干。
“师傅总说故障是创新的‘请柬’。”王浩晃着新研发的激光测漏仪说,“如今我们在现场‘抢’故障比抢红包还积极。”
走进吉林油田CCUS中央控制室,巨型电子屏跳动着令人振奋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累计封存二氧化碳400万吨,相当于植树3400万棵,抵消200余万辆轿车年排放量。这些数字背后,是周立兴团队打造的“五全”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把二氧化碳捕集纯度提升至99.9%。
最让周立兴自豪的,是看着参与研发的技术走向世界舞台。如今,他带领团队让吉林油田CCUS项目实现全流程自主化,更向中东、北美输出核心设备和技术服务。“当年我们被二氧化碳‘欺负’得睡不着觉,现在我们的技术能让这匹‘马’造福人类。”周立兴说。
夕阳西下,周立兴照例进行当日最后一遍巡检。在注入站东北角的纪念石前,他驻足良久。“我快要退休了,这辈子就干了两件事:当兵保家卫国,当工人降碳护国。”周立兴说,“希望可以发挥余热,把经验传授给年轻人,让他们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