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通讯员 张馨正
在广袤的西北旱区,贫瘠的土壤和匮乏的资源长期制约着农业发展。过度依赖化肥导致的土壤生态破坏和农产品品质下降,更让这片土地陷入发展困境。近年来,甘肃农业大学绿洲农作制研究团队联合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卫东研究员团队及其他岗站科研人员,以一项创新成果为西北农业解锁了绿色发展的“生态密码”。
在刚刚结束的2024年甘肃省科技进步奖评选中,该团队研发的“绿肥与粮经作物协同增效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荣获科技进步一等奖。这项历时多年的研究成果,通过创新绿肥种植模式与配套技术体系,成功破解了西北旱区耕地质量低下、化肥依赖严重等发展瓶颈,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生机。
“我们就像给土地找到了‘绿色营养师’,有效实现了‘减药、提质、固碳’。”团队负责人、甘肃农业大学校长柴强教授介绍,团队创建的绿肥作物与主粮作物协同种植新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更实现了“以地养地”的生态循环,真正做到了“减肥增效”。
破题攻坚:解锁绿肥种植模式
在甘肃农业大学的一间实验室里,团队成员、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樊志龙正带领学生小心翼翼地整理着一摞泛黄的田间记录本。这些密密麻麻记录着土壤数据、作物长势的本子,见证了他们团队扎根西北的科技兴农之路。
西北干旱少雨,土壤肥力匮乏,农业发展举步维艰。望着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团队成员内心改善西北农业、助力农民增收的信念,如同一颗种子,在心底深深扎根。大家怀揣着炽热的初心,开启了漫长的农业科技征程。“绿洲灌区是‘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寒旱特色农业的优势区域,这里的农民更需要现代农业科技,团队里每一个人都有这份坚守与执着。”樊志龙说。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科技兴农的情怀,在一代代师生间薪火相传。
团队成员扎进田间地头,与农民、涉农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打成一片。他们像探索宝藏的冒险者,端详每一寸土地,聆听土地的“声音”,调研产业发展的难题,倾听农民和企业的心声。
“在大家心中,农业科技工作者就像干旱地区的柠条,只有把根扎进黄土地,才能长出守护生态的绿荫。”团队成员、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殷文动情地说。
绿肥,这天然的绿色植物体,蕴含着保育耕地、改善生态、助力作物丰产优质的巨大能量。“绿肥就像是给土地请来的‘营养师’,但要让这位‘营养师’安家落户,从理论走向实践,可不是件容易事。”樊志龙形象地比喻道。
西北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如同苛刻的考官,要求种植模式必须与自然资源、区域种植制度等高度契合。就这样,团队骨干与国家绿肥产业体系相关岗站的科研人员们,毅然踏上了十余年的科研攻关之路。
攻关的第一步是根据我国不同旱区资源禀赋、主栽作物生产特点“量身定制”绿肥种植模式。团队成员穿梭于西北各地的田间地头,深入研究不同区域的气候、土壤特点,从甘肃的武威、金昌,到青海的西宁、贵德,再到山西的太原、右玉以及陕西、新疆等地,他们的足迹遍布西北旱区的每一个角落。每到一处,团队成员就驻扎在田间地头,开展大量对比试验,详细记录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的生长状况、产量变化及土壤肥力和温室气体排放。
无数次的对比分析后,小麦复种绿肥、玉米间作绿肥、马铃薯套作绿肥、高原夏菜复种绿肥、果园套作绿肥等一系列创新种植模式应运而生,为不同旱地环境提供了可行方案。
效益凸显:绘就生态经济双赢新图景
模式问题解决了,技术配套又成为新的挑战。“光有好的模式还不够,必须要有完善的技术体系作支撑。”团队成员、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于爱忠强调。
为此,团队深入研究绿肥与主栽作物的生长规律,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反复推敲每一个技术细节,从播种时间到水肥管理,从耕作方式到农机配套,最终研发出了小麦-绿肥培肥增效、玉米间作绿肥节氮增效等一整套技术体系。
这些创新技术不仅实现了粮食稳产增产,更让化学氮肥用量减少了20%—30%,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升。“以前我们种地对化肥的依赖性很强,现在用了绿肥技术,地越种越肥,产量还上去了。”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本账。
“‘绿肥+’技术就像给土地开了‘营养处方’,让高原夏菜病害少、营养价值高,静宁苹果色泽红润、口感清甜,安定马铃薯个大饱满、品质上乘……这些技术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团队成员、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胡发龙说。
随着绿肥技术在西北大地的广泛应用,一幅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团队还协同多方,将绿肥技术推广至多个省区,355万亩土地因此新增24亿元效益,为西北旱区农业绿色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能。
“以前咱这地儿,蔬菜连着种几年后种啥都不咋好,现在土地肥了,病虫害少了,收入还增加了。”甘肃省永昌县六坝镇一家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柯富宏满脸笑容地说道。这句简单的话语道出了绿肥技术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团队深知,只有让广大农民真正从中受益,绿肥技术才能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为打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他们联合政府、企业,创新“科技小院+示范基地+新型经营主体”的推广模式,让农民们能够亲眼看到绿肥技术的神奇效果。
2023年6月挂牌的“凉州绿肥科技小院”已成为农民心中的“田间大学”,累计培训农技人员2000余人次,为绿肥技术的推广培育了大批专业人才。
精神传承:接续书写科技兴农崭新篇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为此,团队成员联合校内蔬菜、苹果、油菜、机械等团队,围绕光热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农田温室气体减排、健康土壤培育、农产品提质增效等方向,展开了跨学科联合攻关,把研发的作物多样化种植、农田生态健康培育等理论转化为适宜于区域绿色生产关键技术并推广应用。
这些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精准对接了国家提升耕地质量、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的重大战略需求,有力推动了西北农业从“资源消耗型”向“绿色可持续”的华丽转身。这项“以地养地”的绿色密码,正为旱区农业描绘出一幅生态富饶的崭新图景。
“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是团队学科奠基人胡恒觉先生、黄高宝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毕生追求。团队成员始终传承他们“把科研扎进泥土里”的治学精神,在西北干旱内陆河灌区建立长期定位试验基地,收集第一手数据资料,构建起了西北特色绿洲农作制技术体系。
“我们的目标不仅要让土地增产,更要让土地‘增寿’、产业提质。我们沉淀建立的‘作物多样化解决生产、生态问题基础理论’引领现有技术创新和应用研发,既全面提升了耕地产能,又有效培育了健康土壤环境,这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生动的诠释和实践。”柴强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