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赵向南
5月9日,记者从环境遥感应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获悉,该实验室负责人、中国矿业大学教授秦凯及其团队成功提出一种测量煤炭行业甲烷排放的全新方法,为我国乃至全球的甲烷减排工作注入新动力。
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其在20年的时间内全球增温潜势约为二氧化碳的80倍,而煤炭行业是我国最大的甲烷排放源。因此,科学准确测算煤炭行业甲烷排放数据,对甲烷治理和减排工作至关重要。
在国家、山西及企业等多项科研项目支持下,秦凯教授团队通过构建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模型,在国内首次实现了煤炭行业甲烷排放的时空动态监测与精准核算,系统性解决了传统卫星遥感因受限于空间分辨率与大气传输不确定性导致的“全局覆盖性强、局部辨识度低、定量反演偏差大”的技术瓶颈,能客观科学地核算煤炭行业甲烷排放。
精准监测甲烷排放对于煤矿瓦斯利用也提供有力支持。秦凯教授团队的新方法实现了对煤炭行业甲烷排放的精确量化,这使得煤矿企业能够更精准地掌握瓦斯的产量和排放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优化瓦斯收集和利用系统,提高瓦斯的利用率。“将原本排放到大气中的瓦斯进行有效收集和利用,既减少了甲烷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又为煤矿企业创造了新的经济价值,实现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秦凯说。
山西作为全国煤炭大省,在煤炭行业甲烷排放精准测算方面具有典型性。事实上,山西早已积极开展煤矿甲烷利用工作,并在减排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山西众多煤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设备升级,不断提高煤矿瓦斯的抽采和利用水平,既减少了甲烷排放,又实现了能源的循环利用。秦凯教授团队在山西开展煤炭行业甲烷排放测算研究,其成果不仅能为山西进一步优化煤矿甲烷利用和减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还能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提供宝贵的参考经验。
环境遥感应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由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有限公司和中国矿业大学共同建设。秦凯教授团队申报获批的项目成为我国第一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甲烷科学研究项目。近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煤矿甲烷项目负责人以及波兰相关教授,赴山西实地考察该团队的甲烷观测实验并给予高度评价,希望打造融合中国卫星、甲烷浓度和排放清单等多源数据的中国模型,为全球甲烷治理提供中国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