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龙跃梅 通讯员 张东旭
记者9日获悉,由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负责施工的沙特吉达市中心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工程项目中央储水泵房工程首块3米厚筏板近日顺利完成浇筑。
沙特吉达市中心综合开发基础设施项目是沙特“2030愿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助力沙特推动国家经济摆脱单一石油依赖,实现经济多元化和现代化高质量发展。项目位于沙特吉达市西部海岸,紧邻海滨大道,计划工期45个月。
此次浇筑的首块筏板设计长度达32米、宽度18.5米、平均厚度3米,浇筑总方量高达1764立方米,犹如一座沉睡在沙漠之下的钢铁巨兽,承载着整个中央储水泵房的重量与使命。然而,在沙特沙漠极端高温的严峻考验下,要确保这样的大体积混凝土顺利施工绝非易事。
在传统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温度控制虽是关键环节,但施工环境相对温和,对温度的要求标准较为宽松。沙特沙漠的环境却犹如一个巨大的“火炉”,骄阳似火,地表温度时常飙升至令人难以忍受的 50℃以上。在这样的极端高温下,混凝土的水化热反应异常剧烈,内部温度急剧升高,极易导致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从而产生温度裂缝,严重影响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
项目团队通过严谨的模型计算,在筏板内部巧妙均布三层冷却水管,分别位于高度 0.6米、1.5米及 2.4米位置,每一层冷却水管的位置都经过精确计算,旨在最大程度地覆盖混凝土内部的不同区域,确保热量能够均匀地被带出。
浇筑完成后,向管内泵入10℃以下的冰水。这一过程如同为混凝土内部安装了一台“超级空调”,源源不断地带出内部热量。冰水在冷却水管中循环流动,与混凝土进行热交换,将混凝土内部产生的热量迅速带走。为了确保冰水的供应稳定,项目团队专门配备了制冷设备,实时监测冰水的温度和流量。同时,在冰水循环系统中安装了温度传感器和流量调节阀,根据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变化,自动调节冰水的流量和温度,确保温度始终处于可控范围。
在冰水循环过程中,项目团队安排专人 24小时不间断地对混凝土内部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在混凝土内部不同位置埋设的温度传感器,能够准确地获取混凝土的温度数据。一旦发现温度异常,如局部温度过高或温差过大,施工人员会立即采取措施,如调整冰水的流量、增加冷却水管的数量等,进行动态调整。这种实时监测与动态调整的机制,确保了混凝土内部温度始终在规定的范围内波动,有效避免了温度裂缝的产生。
在为期7天的漫长养护过程中,项目团队始终坚守岗位,24小时不间断地对混凝土温度进行实时监测与精准调控,最终混凝土中心最高温度定格在68.8℃,最大内表温差定格在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