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谢开飞 通讯员 张伟 高凌
10日,农林生物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启动会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福建农林大学召开。据悉,该实验室将立足东南、辐射全国、联动“一带一路”,通过汇聚我国农林生物安全研究领域60多支科研团队力量,聚力重大病虫害防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主导或参与制定生物安全国际标准等,为全球生物安全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福建农林大学党委书记赖海榕教授表示,农林生物安全,是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人民健康的“国之大者”。福建农林大学作为牵头单位,将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同共建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密切协作,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运行”为原则,加快推进各项工作。他介绍,将聚力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围绕松材线虫、红火蚁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加快研发高效绿色防治技术,建设外来物种入侵智能监测网络等;深化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农学与信息科学等交叉融合,加强与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加速技术落地应用;强化人才梯队建设,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育计划”,设立“开放课题基金”,支持国内外团队联合攻关,赋予团队更大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使用自主权;拓展国际合作网络,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安全治理,与国际顶尖实验室共建联合研究中心等,推动中国技术、中国方案走向世界。
福建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陈建林表示,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林领域生物安全工作,希望实验室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将需求导向、目标导向、任务导向贯穿建设发展全过程,努力产出战略性、关键性、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打造农林生物安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他表示,省科技厅将在项目、人才、平台、资金等方面,加大对实验室支持力度,支持实验室建设成为守护我国农林生物安全的科技利器,为新时代我国农林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安全保障。
大会由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教授主持。他表示,下一阶段,将结合与会院士专家的意见建议加快推进实验室建设。在优化顶层设计上,加强有组织科研,把多支科研团队串链成珠,拧成一股绳,形成协同攻关的强大合力;深化改革创新,强化协同机制,构建跨学科跨区域的协同创新机制,切实把实验室打造成为交叉融合、创新创造的“学术特区”;夯实条件基础,加强资源保障,加大对实验室的资源投入,切实为实验室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保障。
近年来,全球重大病虫害跨境传播、基因资源争夺加剧,生物安全的重要性越发凸显。长期以来,福建农林大学联合共建单位,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相继研发了重大迁飞昆虫雷达监测预警技术,建立了全国昆虫垂直监测雷达网,构筑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农林疫情和生物入侵抵御屏障,这是我国抵御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坚实力量。
近10年来,该校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发表《细胞》《自然》《科学》主刊论文19篇、子刊论文400余篇,获得国家三大科技奖35项,农林生物安全涉及的两个主要学科——植物保护和林学均为教育部建设优先支持的优势特色学科,且近年来均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均主持承担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均入选福建省一流培优学科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