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谢开飞 通讯员 王燕双 陈锦灿 蔡柏林
“对经认定的中试验证平台,予以设备购置最高500万元、运营补助最高300万元支持。”近日,福建省泉州市政府办公室出台《泉州市推动中试验证平台建设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中试验证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此举旨在发挥泉州制造业应用场景丰富优势,围绕人工智能、核医疗、低空经济等重点领域,支持建设功能完备的公共中试验证线,并通过动态发布一批应用场景机会清单,吸引全国人才团队来泉开展样品样机试制、场景应用实测等,让中试验证项目‘拎包入驻’,带动民营企业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构建‘中试+孵化+投资’的创新生态圈,实现中试验证赋能产业创新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泉州市科技局局长史思泉说。
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此前泉州已发布了首批28家(含筹建中)中试验证平台名单。目前,福建(泉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已成功转化6项技术,孵化7家科技型企业;清源创新实验室5个中试项目,获市场投资超4.8亿元、市场估值超15亿元。
聚焦中试验证关键环节破题
一项新型面料技术的突破,为泉州一品牌企业新增产值12多亿元!作为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之一,石狮市中纺学服装及配饰产业研究院与森宝(福建)纺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攻关,为亲肤性面料打造出评价指标及标准体系,并通过与特步(中国)有限公司紧密合作,实现了相关产品的转移和转化。
“这其中中试平台发挥关键作用。”石狮市工业信息化和科技局局长巫菲祥介绍,石狮市中纺学服装及配饰产业研究院聚焦绿色织造染整领域,对接引进大连工业大学郑来久教授团队,建设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及装备研发与应用中试平台,构建起从前沿技术研发到规模应用的完整转化链条,助力华宝集团、福建兴迅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纺织染整企业,加快新技术验证、新产品迭代与成果创新孵化落地。
泉州是全国民营经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服装、体育用品等制造基地之一。近年来,泉州为产业科技创新“量体裁衣”,聚焦传统产业转型、高新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通过积极对接中国科学院系列院所、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央企国企等,市、县两级财政资金投入10多亿元,在智能制造、新材料、工业设计等领域先后引进共建了30多家高能级创新平台。
实践中,各科研院所普遍意识到,单纯从点上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是不够的。“只有建设中试验证平台,通过科研成果产业化前的全套验证和流程优化,才能打破创新成果验证难、试产难等瓶颈,推动科研成果加快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的‘大市场’。”南安华大石材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谭援强教授说。
为此,《行动方案》聚焦中试验证这一关键环节破题,重点在石油化工与新材料、先进制造与机械装备、纺织鞋服与轻工科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新兴和未来产业等7个领域,推进中试验证平台建设。按照“谋划筹备一批、培育建设一批、滚动支持一批”思路,力争到2026年建成25个中试验证平台,推动5个平台进入省级行列,实现重点产业链中试验证能力全覆盖;到2028年建成40个中试验证平台,推动10个平台跻身省级序列。
探索灵活多样的建设运营模式
清源创新实验室由泉州市政府和福州大学、中化泉州有限公司共建。“聚焦先进纤维材料、湿电子化学品、氨氢能源催化等领域,我们8条中试产线中有5条采取‘室企共建’模式,吸引企业出资6160万元,新增产值21亿元。”清源创新实验室执行主任鲍晓军说。
《行动方案》提出,中试验证平台可因地制宜探索灵活多样的建设运营模式,具体分为“标准化工业园区+中试公共服务平台”“高校院所+共性技术中试验证平台”“链主企业+产品工艺中试验证平台”等4种建设模式。
泉州市科技局创新平台与成果转化科科长吴志云介绍,“高校院所+共性技术中试验证平台”模式,即高校院所提供场所、研发团队,企业购置中试设备;高校院所以技术入股或专利转让,按一定比例参与项目收益分成,通过共同开展样品样机试制、场景应用实测,加速推动新技术在泉孵化转化。
如清源创新实验室与福建佑达环保材料有限公司,共建高端湿电子化学品联合实验室。其中清源创新实验室提供试验场地、研发团队,佑达公司投入1000多万元购买中试设备,与实验室共同建设中小试超净间和TFT-LCD配套产线。目前,佑达公司已建年产1000吨级的湿电子化学品生产线,预计新增产值8000万元。
此外,清源创新实验室还与自然人罗红花、厦门博时丁环境技术公司共同成立福耐丝(泉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带动企业投入2000万元在泉州市泉港区建设有机功能材料中试验证平台,开发出耐热性、抗腐蚀性的聚芳砜类特种纤维,可以作为高温过滤材料、水电解制氢隔膜及航空阻燃材料、消防服、防护服新材料。此举成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可完全替代进口产品,预计每年新增产值1.6亿元。
“真金白银”构建平台建设体系
对企业中试验证平台开发的“三首”产品,给予50-300万元奖励;在市级科技计划单列重大中试验证专项,给予最高200万元支持;对企业自主立项的单项实际投入资金100万元以上的中试验证项目,视同市级科技计划项目……《行动方案》围绕中试平台设备购置、运营管理、金融支持,中试验证项目支持、产品推广应用等,构建立体中试验证平台建设支持体系,加快孵化培育一批科创型企业。
在福建(泉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该院聚焦智能制造及机器人领域,建设面积约5000平方米中试测试基地,开展AGV、巡检机器人、速度与力量反馈系统等项目调试、中试工作,正筹划加快建设智能巡检机器人生产、组装、调试等全链条产线。
泉州市丰泽区科技局局长张璟介绍,在实践中,该院成立技术投资公司,以技术成果作价入股,与相关投资企业合作成立新企业,并依托中试平台,实现工艺提升、产品迭代,加速成果进行产业化。该平台已孵化的7家科技型企业中,泉州通维科技有限公司深耕铁路交通领域的智能运维机器人,其年产值已达2000多万元。
海西纺织新材料工业技术晋江研究院以资金和技术入股,与晋江通用绿纤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等企业和创投机构,联合创办了福建海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致力于纺织新材料技术开发、技术检测服务等,已实现4000多万元的营收。
“聚焦化工新材料、纺织新材料、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大院大所联合园区、企业,共建场景创新中试验证平台。”史思泉表示,泉州将健全科研院所市场化运营和人才创新激励机制,推动各类科研院所向“院所+中试平台”改革转型,加速推动新技术在泉孵化转化,撬动企业投资、社会资本跟进,放大“中试招商+场景招商”的组合拳效应,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闯出新路,引领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