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为中医药注入时代基因

2025-05-11 21:19:2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人工智能与中医药融合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刚需,更是中医药守正创新的必由之路。”5月10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召开的中医药交叉学科和智能科学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如是说。

会场外,观众被展出的各种智能设备吸引,纷纷要求体验。只见科研人员使用一台智能脉诊仪为患者把脉,传感器阵列捕捉脉象的细微波动,屏幕上实时生成气血运行的三维图谱,AI系统结合舌象、问诊数据自动生成辨证建议。

当前,中医药大模型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中医药研究、临床应用和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然而,我们发现,中医药大模型研发也存在模型训练测评体系不健全、应用场景适用范围不可知、模型临床应用效果评估难、模型运行稳定性难保障等问题和困难,亟需建立大模型评测的技术及应用标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副所长赵宇平介绍。

当天,中医药大模型评测标准《面向行业的大规模预训练模型技术和应用评估方法 第12部分:中医药大模型》等多项成果发布,这一标准首次构建了中医药领域大模型量化评估体系。

根据这一标准,中医药大模型评估聚焦技术和应用能力两方面,标准主要覆盖场景丰富度、能力支持度、应用成熟度三大能力域,13个能力子域,30余个能力项。三大能力域主要关注中医药大模型应用场景的覆盖广度、中医药大模型的全流程技术能力、中医药大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服务质量及效果等。

人工智能究竟该如何为传统中医药赋能?黄璐琦表示,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发力:中医药理论的科学阐释,中医药临床疗效的精准化研究和人才培养。中医药传承数千年,积累了海量的中医诊疗相关数据,但是对中药背后隐藏的知识、规律、经验进行挖掘存在极大困难,阻碍了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对中药名词术语的标准化、规范化,以及对它的内涵和外延的明确需要进一步实现科学的阐释。如中医经常讲“气”,如何借助AI技术,用某个指标能够推出来“气”,而且做到有规律可循,需要进一步探索。

“中医药临床疗效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也大有可为。”黄璐琦说,一般来讲,一个中药方子有多种成分,这些成分哪些是跟传统功效有关联的,哪些跟现代药理指标相关,通过深度的计算机学习,可以建立全景式的成分表征及活性成分识别,这就有助于把中医药疗效“讲清楚说明白”。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陈榕虎也表示,当前,人工智能赋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仍存在方向碎片化、数据孤岛化、应用浅层化等困难和挑战。为此,他建议,要深化理论革新,推动认知升级。要系统挖掘中医经典理论的内在逻辑,建立可量化、可验证的辨证论治模型。强化跨学科团队联合攻关,优化对脉象波、舌象光谱等特色数据的处理能力,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伦理框架,着力破解“数据隐私”与“共享开放”的矛盾。

同时,要突破技术瓶颈,拓宽应用场景。国家层面应进一步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在中医药领域的多场景渗透,探索AI驱动的中西医协同诊疗模式。

此外,要构建协同生态,打造创新共同体。建立跨机构数据共享平台,推动全国性中医药智能技术协作网络,强化标准的互通互认,促进算法、算力、数据的开放共享。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支持高校开设“中医药+AI”交叉学科,编写相关教材,实现复合型人才自主培养等。

“中医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不是简单的‘1+1’,而是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让我们携手攻克理论壁垒、打破数据藩篱、创新应用场景,让千年岐黄之术在智能时代焕发新机。”陈榕虎呼吁。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