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国际宇航科学院行星防御大会首次登陆非洲

2025-05-12 14:06:24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驻南非记者 冯志文

5月5日—9日,第九届国际宇航科学院(IAA)行星防御大会在美丽的南非小镇斯坦陵布什举办。这是非洲大陆首次承办全球近地天体防御领域的顶尖盛会,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政策制定者及航天机构代表围绕“守护地球免受小行星威胁”主题展开深度对话,共商地球安全未来,南非本土航天力量的崛起成为会议焦点。

非洲航天力量站上行星防御前沿

南非国家航天局(SANSA)首席执行官洪布拉尼·穆达乌(Humbulani Mudau)在开幕式致辞中强调,非洲正以独特角色参与全球太空安全体系。“尽管资源有限,但南非通过本地化创新,已在太空监测、数据共享等领域取得突破。”他提出行星防御要重视四大支柱,即天体探测、国际协同响应、公众意识提升与有效缓解决策,并呼吁强化国际小行星预警网络(IAWN)与空间任务规划咨询组(SMPAG)的联动。

南非技术闪耀深空任务

会议联合主席莫斯泰特(Mostert)博士回顾了斯坦陵布什作为南非“航天硅谷”的35年发展历程。这座大学城孕育的Gecko高精度相机技术,曾在2022年NASA“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中精准捕捉撞击瞬间,其研发团队参与过欧洲航天局罗塞塔彗星探测任务。“非洲工程师正用‘轻量化创新’改写太空规则。”莫斯泰特表示,行星防御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好实践。

模拟演练与政策协同并进

会议首日即启动“2029小行星撞击”全流程模拟,涵盖从早期预警到疏散救援的完整链条。NASA、欧空局代表展示了新型动能撞击器与引力牵引器的实验进展,南非团队则首次披露基于人工智能的近地天体轨迹预测模型。政策圆桌会议上,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COPUOS)推动对《行星防御责任框架》草案的讨论,拟确立“预警共享”与“技术援助”的国际义务。

太空安全从专业议题到公众行动

区别于往届会议,本届特别设立“行星防御科普市集”,通过虚拟现实体验、陨石标本展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太空威胁知识。南非天文台同步启动“全民观星计划”,鼓励民众通过简易设备参与近地天体监测。“当一颗足球场大小的小行星可能摧毁整个省份时,每个公民都应成为防御链条的神经末梢。”SANSA教育项目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随着全球近十年近地天体探测数量激增67%,行星防御已从科幻叙事转为紧迫议题。在开普敦桌山的见证下,这场非洲大陆的“地球保卫战”思想碰撞,或将重塑人类面对宇宙风险的合作范式。

国际宇航科学院行星防御大会每两年举办一届,本届参会机构包括NASA、欧空局、日本JAXA及中国国家航天局等43国航天机构,注册人数突破1200人,创历届之最。会议成果将纳入2025年联合国《外层空间条约》修订磋商。

责任编辑:孙莹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