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日前,《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刊发了首部“患者与公众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旨在助力患者及其家庭实现良好的疾病管理。
“当下正值春夏交替之际,临床有许多哮喘患儿急性发作的病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儿内科主任医师洪建国教授表示,哮喘患儿应尽早接受科学治疗,急性发作期使用缓解药物快速解除支气管痉挛、缓解症状,非急性发作期可遵循医嘱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实现长期控制,改善肺功能、减轻气道炎症,减少急性发作几率。同时,患儿家长可以根据以往的疾病管理经验,提前远离诱因,避免让患儿接触烟雾、空气污染物以及各种刺激性气体,避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发生等。
“目前,雾化吸入疗法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家庭场景,可以让患儿在熟悉的环境中接受治疗,避免频繁往返医院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洪建国表示,通过科学的疾病管理能实现症状的良好控制,降低哮喘急性发作风险,但雾化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操作,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此次“患者与公众版”指南对于需要专业技能的操作进行了详细解读并附上了操作视频。
据了解,2025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牵头组织多学科专家完成了“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25)”。该指南为医生专业版,并不适合大部分患儿家长阅读。家长作为患儿的第一照护者,常因知识不足或认知误区导致诊疗延误、用药不规范等问题。因此,多学科专家工作组在医生版指南的基础上,根据哮喘患儿及家长关注的内容,制订了“患者与公众版”。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委员、肺血管疾病协作组副组长,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海邻介绍,最新指南不仅全面细化了儿童哮喘的诊断、分期、分级标准,新增不典型哮喘诊断等内容,还强调基于症状控制的哮喘管理模式和药物的规范应用。“患者与公众版”则围绕患儿及家长最关注的问题,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专业诊疗规范转化为患者和公众可阅读和理解的指导,覆盖从婴儿期预防到青春期过渡管理的全周期管理,确保患者在不同阶段都能获得连续、有效的医疗支持。
对于年幼的儿童而言,实现居家自我管理需要家长们积极配合,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CCAAP)提供了标准化的管理工具。张海邻表示,哮喘行动计划通过一张纸的形式告诉患儿家庭用药管理、危险因素、症状识别等关键信息,并采用交通信号灯的绿、黄、红3种颜色来表现疾病状况以及应对措施。哮喘行动计划通过医生、家长、患儿之间的协作,将复杂的医疗方案转化为可执行的日常操作。儿童哮喘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除了临床治疗以外,良好的居家自我管理也是疾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