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薛岩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中国人民银行将增加3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由目前的5000亿元增加至8000亿元,持续支持“两新”政策实施。
202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部门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初始额度为5000亿元,发放对象包括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21家金融机构。
“此次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增至8000亿元,体现出国家进一步强化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未来国家的货币政策工具会更多地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周代数认为,国家支持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可以培育新的增长点,催生新产业和新业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再贷款是一种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指的是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此前,202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创设科技创新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2022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创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专项支持金融机构向经营主体设备更新改造提供支持。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是对原有科技创新再贷款和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的政策接续。
周代数表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工具能够发挥精准滴灌、杠杆撬动功能,具有直达创新主体、畅通传导渠道、提高政策效率的作用,在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科技自立自强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记者了解到,在起初发放的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项目中,1000亿元额度专门用于支持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首次贷款;4000亿元用于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发放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贷款。
根据最新的中国人民银行公告,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总额度达8000亿元后,将不再分列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首次贷款的额度和支持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贷款的额度。
“这种转变意味着政策支持将会更加普惠。”周代数认为,在实际操作中,每一家银行拥有不同的贷款额度。不作额度分列后,各家银行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情况、科创企业客户发展规模及特征等,有针对性地面向企业灵活地开展贷款业务。在他看来,这既能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效率,还有利于调动银行支持科创企业的积极性。
那么,新增加的3000亿元额度将惠及哪些主体?业内人士预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的设立将有利于引导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设施农业等行业,以及重点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作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的重要特点是利率低。数据显示,目前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利率为1.75%,贷款期限为1年。
“虽然低利率有助于降低科创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但是一年的借款期限,可展期两次,也会给企业还款造成一定的压力。”周代数认为,科技创新具有周期长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下一步政策优化需充分考量前沿产业、未来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的长周期特性和高风险属性,强化风险分担机制与差异化信贷支持。
在政策的支持下,科技企业融资渠道显著拓宽,科技创新催生强劲资金需求。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建议,未来,还可考虑将发放对象扩大到科技金融发展较好、经营管理规范的中小银行,并适时扩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发放对象范围,延长再贷款期限或增加展期次数,推动再贷款在更大范围发挥更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