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史诗
5月12日至14日,全球可持续城市平台亚洲城市学院活动在广州举行。国内外嘉宾聚焦亚洲城市发展的独特需求,围绕城市韧性规划、蓝绿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韧性等议题展开交流,探讨城市低碳韧性发展的前沿技术方案和创新成果,促进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交流。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刘强建议国内外城市强化规划引领作用,统筹城市绿色、韧性、智慧协同发展,深化务实合作,共同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科学路径。
此次研讨活动中,与会嘉宾聚焦规划引领城市绿色发展主题,通过主题演讲和城市实践案例分析,深入探讨国家、区域、城市层面的综合规划对城市韧性建设和绿色发展的积极作用。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晓江说,城市韧性建设应从空间规划着手,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高基础设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他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探讨城市的气候适应与安全韧性问题,并从空间、时间、治理维度提出,加快全国的气候适应行动需要系统性的行动框架和科学的评估机制,同时重视社会公平、女性力量以及加强国际合作。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小黎表示,国土空间规划需从划定安全绿色发展底线、引导国土空间规划有序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推进“一张图”数字化治理管理等方面支撑城市宜居、智慧、韧性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蔡永立分享了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示范区在推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协同发展方面的创新实践与经验,通过建立嵌套式治理机构、双层决策体系、市场化参与机制、数字化支撑平台等多项举措推动长三角绿色一体化发展。
世界银行全球可持续城市平台负责人王雪漫表示,此次活动是全球可持续城市平台在亚洲地区首次开展的区域城市学院项目,将重点关注亚洲城市发展的独特需求,为城市提供交流合作平台,分享经验并共同探讨韧性、低碳和包容性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
据介绍,全球可持续城市平台是由世界银行牵头、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的一个连接城市和合作伙伴的全球跨学科知识平台,致力于为城市应对快速城市化与气候变化带来的复杂挑战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创新工具及协同合作。作为其核心常规项目,区域城市学院通过模块化教学,为城市决策者和实践者提供可持续发展管理工具,促进国际经验交流,搭建全球专家网络,并协助制定城市诊断报告和实施计划。
本次活动为期三天,来自上海、重庆、成都、宁波、宜昌、法国巴黎、哥伦比亚波哥大、菲律宾碧瑶、蒙古乌兰巴托等20多个国内外城市的政府部门、学术机构、金融机构和企业代表出席。参会代表还将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广州在城市韧性规划、蓝绿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创新举措和实践经验。
本次活动由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世界银行全球可持续城市平台(GPSC)联合主办,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协办。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