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协同”赋能良种培育的雪域高原实践——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首次航天搭载育种播种现场见闻

2025-05-15 13:12:44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杨宇航 通讯员 益西旺姆

雅砻河畔的晨风掠过试验田,米玛次仁的白色工作服衣角随风扬起。这位西藏山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蹲在田埂边,指尖轻轻摩挲着刚从北京运抵的青稞种子,“看,这些籽粒比普通种子更饱满,经过太空之旅的它们,正在等待新的生命旅程。”

记者在现场看到,山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实验基地工作人员正用红黄蓝三色木牌标记种植区,标尺丈量的沙沙声与播种机的嗡鸣交织成春耕交响曲。“间隔必须精确到厘米级。”米玛次仁俯身调整着标牌角度。在他身后,写着“太空搭载”的银色密封箱静静矗立,箱体上中国航天的蓝色标志依旧鲜亮。

这个名为“蓝天携种,孕育未来”的航天搭载育种材料播种现场,承载着藏南粮仓的新期待。5个品种、经15天太空遨游的青稞种子,此刻正在技术人员手中完成“天地对接”。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所研究员巴桑玉珍手持播种器进行示范,“深度3厘米,行距20厘米,覆土要像母亲给孩子盖被一样。”她布满老茧的手指在土壤表面划过弧线,青稞籽粒如星辰般坠入大地。

试验田被科学划分为三个对比区,如同精密仪器的刻度盘。藏青2000品种区,高级农艺师扎西次仁跪在田垄间,用镊子将种子按编号植入营养钵。“每粒种子都有‘太空身份证’。”他展示着种子袋上的二维码说,“从太空辐射剂量到地面培育数据,全生命周期可追溯。”

智能监测的电子屏实时跳动着环境参数:气温18℃、湿度65%、光照强度12000勒克斯……这些数字让82岁的藏族老农多吉看得入神。“我种了60年青稞,第一次见到给麦苗开‘空调’。”老人摸着温控设备感慨道,“过去播下10粒种只能收30穗,现在一粒太空种能变出千百个好品种。”

播种间隙,米玛次仁带记者走进种子分析室。显微镜下的青稞胚芽呈现出奇异纹路,“太空环境让基因产生百万分之一的变异概率,我们要抓住这珍贵的‘星火’。”他调出对比图谱,经过空间诱变的藏青2000种子,淀粉酶活性提升12%,抗寒基因表达量增加9.7%。这些数据将通过5年8代选育,最终淬炼出适应4200米海拔的“太空青稞”。

山南市农科所所长达娃桑珠指着正在调试的分子育种设备说:“传统育种像大海捞针,航天育种加基因编辑就是精准制导。”在他身后,新落成的种质资源库已储备3.2万份高原作物基因,等待与太空种子碰撞出新的可能。

随着最后一粒种子入土,技术人员启动智能灌溉系统,水雾在阳光下划出七彩虹霓。米玛次仁抓起一把湿润的土壤轻嗅着说:“这是希望的味道。”他身后的电子屏上,5个品种的3D生长模型开始运转,虚拟麦穗在数字田野中轻轻摇曳。

在这片诞生过西藏第一块农田的土地上,古老的青稞正书写着新的传奇。当太空种子遇见高原阳光,一场关于饭碗与星辰的对话,正在雅砻河谷悄然展开。

责任编辑:孙莹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