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雪梅:研道地中药,做地道学人

2025-05-16 14:21:37 来源: 点击数:

科技日报通讯员 闫欣睿 科技日报记者 韩荣

初夏,恒山的中药材育苗棚内,黄芪叶片舒展,颜色从嫩绿转为深绿。山西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教授、主任秦雪梅指尖轻触叶片,仔细观察其生长状况。2025年是她走进“药田”的第36个年头。

从创新抗抑郁中药柴归颗粒到建立道地药材标准体系,这位前不久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的女科学家用半生诠释自己的承诺“研道地中药,做地道学人”。

“这些药材为什么走不出大山”

1989年春,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的秦雪梅来到山西。当她在恒山看到药农将质量上乘的黄芪按捆论价时,心被狠狠刺痛。“这些药材为什么走不出大山?”她说。

被誉为“北药宝库”的山西拥有黄芪、党参、连翘、柴胡等多种量丰质优的药材,却因缺乏深加工技术,药农始终捧着“金饭碗”讨生活。这一困境像一块巨石压在秦雪梅心头。

为了改变困境,秦雪梅全身心投入到中医药研究中,并利用寒暑假深入田间地头,走遍了从晋南到晋北30多个药材主产区。她听药农们讲述世代相传的种植经验,与企业共同探讨技术难题。经过深入走访调研,她找到了突破口——建立中药材品质评价体系。

“只有建立品质评价体系,才能实现中药材的优质优价。”秦雪梅说。此后,她带领团队从中药材质量评价入手,进行技术标准创新研究。他们建立了体现山西药材优良品质特性的道地药材和商品规格标准,帮助山西党参、黄芪、苦参等道地药材种植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

“我们依据标准,从源头上提升药材质量,指导优良品种选育和规范化生产。”秦雪梅说。在她的指导下,山西多个中药材种植基地实现了标准化、现代化和规模化生产。

建立评价体系的同时,秦雪梅还积极投身新药研发工作。

“柴胡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药用价值极高。虽然山西柴胡资源丰富,但要让药材发挥效用,还需科技助力。”秦雪梅说。她带领团队历时18年,在充分挖掘古方逍遥散科学内涵的基础上,突破药效评价和药物制备工艺的瓶颈,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柴归颗粒。

“柴归颗粒是山西省‘十三五’期间唯一获临床批件的创新中药,相关研发工作目前已经进入Ⅱ期临床试验阶段。”秦雪梅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秦雪梅还带领团队构建了国际领先的中药代谢组学技术平台,形成了关于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理论成果,探索出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中药资源转型发展新范式。

“既要当守根人又要当栽树人”

2002年,在山西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学校筹建药学学科。秦雪梅作为药学学科建设人才被引进该校。

筹建初期,秦雪梅有些忐忑。“如何从零起步建设药学学科,我也没有答案,只能在摸索中前行。”她说。

秦雪梅望着空荡荡的实验室,想起老药农布满茧子的手——那双手能辨百草,却托不起一个产业的未来。“建学科就是栽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她说。

学科建设的艰难远超想象。没有离心机,她带着学生蹭化学系的专业设备;缺乏师资力量,她每周辗转于北京、南京、沈阳等高校求教;经费捉襟见肘,她出差时总是选深夜硬卧。

仅用7年时间,山西大学实现了药学学科从无到有的突破,获批药学、中药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有了学科,我们便有了发展的根基,但仅有硕士点不够,还需培养博士,才能实现更大的发展。”她说。

2011年的一天,时任山西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高策告诉秦雪梅,一项利好政策出台了,可以依托有博士学位招生点的单位,自设交叉学科。秦雪梅听后兴奋不已,当即说:“高院长,没问题,我马上着手推进!”

此后,秦雪梅依托学校化学、生命科学和科学技术史3个一级学科,成功建立了本草生物学交叉学科博士点,填补了山西省药学领域博士教育的空白。同时,她带领团队建成了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创新平台,助力山西大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

“我们的学生毕业后不愁找工作,非常抢手。”秦雪梅谈到自己培养的学生时,难掩喜悦之情。目前,她所在团队已培养了16名博士研究生和30余名硕士研究生。其中,10名博士在毕业3年内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支持。

站在山西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的露台上,秦雪梅看着玻璃罐里的药材标本。透过百年老校的银杏树影,她仿佛看见另一幅画卷:标准化种植基地里无人机巡田,智慧药厂中机器人分拣,实验室大屏跳动着药材代谢组学数据流。“中医药的根在土地,魂在创新。”秦雪梅说,“我们这代人,既要当守根人又要当栽树人。”远处,几个学生正抱着新采收的药材走向实验室,衣襟上沾着的,是传承千年的药香,也是向新而生的希望。

责任编辑:许茜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