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通讯员 谷雪
“太酷了!原来水下是这样作业的!”5月15日,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一款深海机器人赢得众人关注。这款由哈尔滨工程大学(以下简称“哈工程”)研发的“深海探险家:水下机器人作业虚仿实践平台”作为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的突出成果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水下机器人的操作要求和作业场景,还能够根据需要开展科研实验,让学生足不出户即可“遨游”于海洋世界。
“水下机器人已到达作业深度,正在寻找目标物。”领航员与众人介绍时,屏幕上同时出现水下机器人的状态监控系统、声纳系统、全景视图漫游等多个画面。领航员轻推操作手柄,只见水下机器人灵活调转方位,参观者仿佛跟随水下机器人一同完成了管道连接、油气开采等复杂任务。
水下机器人作业虚仿实践平台通过运动仿真、视景仿真和人机交互等技术,构建了逼真的虚拟作业空间。“学生能够深入学习水下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与建模方法,沉浸式掌握其操作及作业流程,即使在1500米海深,水下机器人作业情况也能精准模拟、清晰可见。”哈工程船舶工程学院舰船与海洋平台总体技术研究所教授昝英飞说。
船海学科需要大量实验,但传统实验教学装备昂贵、实验条件苛刻、教学组织实施困难,而“深海机器人作业虚仿实践平台”在教学上的应用解决了这一难题。
该平台与哈工程牵头研制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兴海”教育专有大模型深度融合,基于大模型船海学科3万多个知识点,和近5000型船舶真实试验数据,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般在船海工程虚拟场景中学习,提升对深海复杂环境中水下机器人装备性能的认识。平台进行模块化升级改造后,学生们还可通过自主学习、团队协作,设计出一套虚拟仿真系统。
据悉,该平台支撑建设了国内首个中海油海洋工程数字化技术中心,已成功应用于南海三大深水油气田工程,并实现海洋工程安装和水利水电检测现场在线辅助作业。
(哈工程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