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朋 毛文秀 科技日报记者 张 强
“某地发生6.6级地震,有房屋倒塌,百余名群众被困,立即前往展开救援。”近日,一场抗震救灾应急救援演练在琼北大地展开。接到命令后,武警海南总队机动支队作战支援大队第一时间携带救援装备赶赴任务地域。
此次演练采取场景模拟与真实响应相结合、计划控制与随机导调相结合的方式展开,重点演练应急响应、力量投送、抢险救援等内容。
“演练设置的废墟挖掘、楼房被困人员解救等特殊情况以及伤员伤情,均来自以往地震救援行动的真实案例。”负责此次应急救援演练的导演组组长李伟介绍。
“通往灾区交通中断,车辆装备通行受阻,立即组织现地勘察,重新规划前进路线。”行进途中,该大队接到导演部指令。旋即,两架无人机同步升空,对受阻道路附近区域进行扫描监测,实时传输地面道路影像。现场指挥员梁其前依据视频数据进行信息研判,快速定下机动计划:救援一组携带破拆器材沿小路前进,赶赴作业区域开展营救;车辆装备准备绕行,从相邻道路机动至目标区域。
刚刚通过受阻道路不久,导演部又下达了巨石拦路的指令。
只见数块重达约2吨的巨石横七竖八躺在道路中间,装载机、挖机等“大力士”轮番“上阵”,但巨石依旧纹丝未动。紧急关头,指挥员果断决定,运用露天钻钻孔爆破巨石。
随即,操作手潘培强驾驶履带式露天钻来到巨石前,操纵钻头对巨石分解打孔。不到2分钟的时间,半米深的孔洞就钻好了,随后爆破小组将炸药装填到位。伴随着一连串巨响,巨石土崩瓦解。
演练持续进行。重型钢桥搭建“生命通道”、遥控挖掘机远程排险、无人机空中侦察……一大批智能化装备相继登场亮相,展示了该支队作战支援大队强大的救援能力。
“先进的智能化装备极大地提升了复杂条件下部队应急救援能力和效率,为行动提供了坚实保障。”谈及科技带来的新变化,该支队工兵中队中队长陈业发感慨道。
夜幕悄然降临,官兵借助雷达生命探测仪和蛇眼窥视器,继续探测废墟下的生命迹象。
“发现被困‘群众’,快来支援……”救援组官兵探测到垮塌房屋内有一名“群众”被重物挤压,无法移动。
“支撑危墙,然后进行切割作业,清理废墟,救出幸存者。”营救方案很快确定。随队官兵按照预定方案,取出高压承重气垫将危墙顶起,防止危墙坍塌砸伤“群众”。卫生员则携带野战医疗救护器材,对被困“群众”进行紧急救护。
空间狭小,光线昏暗,预制板和钢筋杂乱……救援作业困难重重。破拆手吴廷瑞运用新列装的智能液压扩张钳、液压剪,剪切钢筋、顶撑挤压重物,最终将“被困人员”成功救出。
“高精尖的救援装备和精湛的救援技术是高效完成任务的关键。”该支队领导张风华总结道,此次演练中,他们坚持“预警在先、提前介入,高效协同、全时保通”的指导原则,注重发挥专业抢险救援装备作用,采取1台专业装备、3名操作手、1名安全员的“1+3+1”编组模式和“划区分段、循环作业,高效协同、全时保通”的战法,量情用兵、精准用兵,确保各分队密切配合、高效联动。
今年开训以来,该支队持续推进科技练兵,积极探索“科技+”“智能+”等练兵手段,结合“摩羯”抗风救灾实战经验,逼真构设演练场景,从难设置演练课目,组织各类抢险救援演练10余次,持续加速生成新装备特别是高科技救援装备实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