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魏依晨 通讯员 周伟翔
“公司通过持续开展与高校院所合作,配有172台智能化生产设备,最新配置了10台酸奶杯智能化生产线,部署安装了AI视觉检测系统,凭借10台智能摄像头构建起360度无死角检测网络,瑕疵识别响应时间缩短至毫秒级,配合智能分拣机械臂,将产品合格率稳定在100%。与传统人工质检相比,人力需求从20余人锐减至5人,生产效率却提升4倍。”5月18日,江西新财鑫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启才向记者介绍道。
近年来,在江西宜黄的塑料生产车间里,一场由科技创新引发的变革正在悄然上演。曾经依赖人工操作的传统生产线,如今已被智能设备和先进技术全面革新,这座以塑料产业闻名的县城,正通过科技赋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全县塑料产业中,有高新技术企业1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
“在推动绿色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宜黄县塑料企业积极响应,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力减污、降碳、扩绿、增效,以技术研发开辟新路径,培育绿色动能。”宜黄县科技局局长赵少林说。
江西睿聚再生科技有限公司聚焦废旧塑料再生领域,自主研发高值化再生技术,将回收塑料转化为高端工程塑料,产品附加值提升5倍以上,构建起“回收—再生—增值”的绿色产业链条,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2024年以来斩获1项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立志成为全国高端塑料行业标杆。
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生态。
“宜黄塑料产业的科技蝶变,源于多方协同创新生态的构建。”赵少林介绍,政府层面,研究制定了《科技创新赋能行动方案》《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实施“一企业一博士”“一产业一团队”助推工业创新发展三年倍增行动方案》,每年设立400万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引导和支持高素质人才向工业领域集聚,为企业研发注入“源头活水”,助力企业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此外,宜黄县还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与上海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等高校共同建设塑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产业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如今的宜黄,科技创新已成为塑料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从AI质检到智能生产,从生物基材料到循环再生技术,一个个创新场景不断涌现。”赵少林说,未来,宜黄县将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塑料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将宜黄打造成高端塑料制品产业制造基地。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