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小麦丰产密码 筑牢粮食安全根基——记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研究院鲁清林

2025-05-19 11:48:49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40年间,他扎根陇原大地,用脚步丈量麦田;46个小麦品种,7000万亩推广面积,20亿公斤增产……这组数字背后,是一位农业科学家守护国家粮仓的赤子之心。5月16日,2024年度“工行杯”感动甘肃·陇人骄子发布活动在甘肃兰州举行。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研究员鲁清林荣获“感动甘肃·陇人骄子”称号,他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小麦抗逆育种研究,用科技之光照亮西北旱塬的丰收之路。

初心如一:育种使命的始终坚守 

1963年,鲁清林出生于甘肃的一个小山村。童年时,“一碗稀粥分三顿喝”的记忆,像一根刺扎进他心里。每当看到父母为填饱全家人的肚子发愁时,他总会蹲在田埂上发呆:“要是小麦能多结几粒籽,该多好?”这份朴素的愿望,成了他一生追逐的方向。1985年,他从甘肃省农业科技学校毕业,毅然加入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周祥椿教授的团队,开启了与小麦相伴的一生。  

育种之路充满艰辛,田间成了他的“第二课堂”。为了掌握前沿技术,弥补理论短板,他白天在田间育种记录数据,夜晚就挑灯苦读,先后攻读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40年来,他每年200多天扎根田间,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试验站成了他的第二个家。小麦抽穗扬花的季节,总能早早看见他蹲在地头观察长势。同事感慨道:“只要小麦生长,就能在麦田见到鲁老师。”正是这份近乎执拗的坚持,让他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国内小麦育种的领军者。  

创新突破:破解条锈病的“基因密码”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甘肃陇南成为我国小麦条锈病的常发易变区。这种被称为“小麦癌症”的病害,曾让无数农民深恶痛绝,一旦暴发,轻则减产三成,重则颗粒无收。  

于是他和团队一起走遍全球,在十几年间引进上万份小麦种质资源,筛选出千余份抗病材料,最终建成我国最大、最全的小麦抗条锈基因库。然而,如何将抗病基因与丰产特性结合?无数个日夜的实验后,鲁清林创新育种思路,率先在国内运用国际抗条锈基因载体品种与持久抗性品种,主持育成多种抗性类型新品种,如兰天30号、兰天33号、兰天34号和兰天36号等多抗丰产类型品种,从源头控制条锈病,使我国抗条锈育种达全国领先水平。

2022年,他所培育的“兰天36号”在甘肃清水县测产,以亩产714.3公斤刷新全国旱地小麦高产纪录,这一成果也意味着中国首次在条锈病源头区实现“疫区变粮仓”的逆袭。  

如今,鲁清林团队育成的46个小麦品种在西北四省推广超7000万亩,累计增产小麦23.6亿公斤。

科技兴农:用金色麦浪促乡村振兴

在鲁清林眼中,科研成果只有惠及田野,才能真正发挥价值。他常年奔波于田间地头,为农民举办技术培训,手把手指导播种施肥。春耕时节,清水县村民刘保录蹲在麦田旁,一见鲁清林便急忙迎上:“快看看这苗咋样!”鲁清林拔起一株麦苗端详说:“苗齐根壮,但肥水还得跟上。”经鲁清林指导的麦田,苗匀行直,长势喜人。

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小麦育种现代化和消费结构多元化、优质化的趋势,鲁清林积极调整育种思路,和团队一起聚焦环保、高效、节水、节肥、节药等方向开展攻关,将小麦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努力提高小麦种植的经济效益,推动甘肃小麦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据统计,其团队育成的品种累计节本增效超70亿元,带动数十万农户脱贫。

除了在科研育种上成绩斐然,作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鲁清林还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围绕甘肃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等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建言献策。

如今,62岁的鲁清林依然活跃在田间。40年来风雨兼程,他用科学家的严谨与农民的质朴,守护着陇原大地的丰收梦。正如一株成熟的小麦,越是饱满,越是低头——鲁清林的故事,是无数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缩影。他们以无声的坚守,铸就了国家粮仓最坚实的根基。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李梦一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