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科技赋能典型案例丨十三座沙东碉楼“穿”上金刚罩——现代修复技术助沧桑古堡新生

2025-05-20 07:39:38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杨宇航

在海拔3800米的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贡觉县三岩片区沙东乡,晨雾如轻纱般弥漫开来,13座历经岁月洗礼的碉楼群,巍然挺立,依山成势。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随着昌都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卓玛,登上了一座高达30米的主碉楼。卓玛指着碉楼的双层夹墙结构说:“这座碉楼的外层由青石砌成,坚不可摧,能有效抵御箭矢;内层的夯土之中藏着火种,象征着生命的生生不息。顶部巧妙设计的箭孔,可实现360度无死角防御外敌。”

1992年,沙东碉楼群被列为西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入选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建筑保护名录。从无人机航拍镜头中看,13座碉楼宛如星辰般点缀在大地上,与村落的水系、牧道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城防网络。

长期从事碉楼修复工作的托布扎西告诉记者:“过去,碉楼不仅是军事堡垒,更是村寨的议事厅和人们信仰的寄托。每逢藏历新年,村民们都会聚集在碉楼前跳起‘甲鲁’鼓舞,鼓手踏着石阶旋转,鼓点与山风共鸣。老人们用青稞酒浇灌墙根,祈求碉楼永远坚固。”

走进修复现场,工程师次仁多吉正熟练地操作着三维激光扫描仪。“我们为每座碉楼都构建了拥有300多个坐标点的数字孪生模型,精度误差不超过2毫米,这种非接触式测绘技术,不仅提高了测量效率,还避免了传统测量方法可能对脆弱墙体造成的二次损伤。”他介绍。

研究团队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检测到墙体材料中掺入了富含硅、铝等元素的火山灰成分。次仁多吉解释道:“该技术通过测量样品受激发后释放的特征X射线能量,能够精准识别元素种类及含量。火山灰中的活性氧化硅与墙体基料发生火山灰反应,形成类似现代混凝土的硅酸盐凝胶,显著提升了墙体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

次仁多吉表示,“藏式混凝土”的现代复原技术,核心在于通过XRF(是一种快速的、非破坏式的物质测量方法)数据优化火山灰与本地黏土、砂石的配比,并结合传统工艺参数,如养护湿度、混合比例等进行材料重构。目前,该技术已提交专利申请,涵盖成分分析方法、复原工艺流程及性能检测标准等创新点。

当夕阳为碉楼群镀上一层金边时,监测系统正有条不紊地将当天的实时数据传输至云端数据库。记者发现,灰白色砖墙上错落分布着128个银色金属传感装置,如同镶嵌在历史建筑中的“数字神经元”。这些传感器以每15厘米的间隔覆盖承重梁柱与砖石接缝,通过闪烁的蓝色信号灯,将温湿度、结构倾斜度、地基震动频率等17项数据实时传输至中央处理器。在布满青苔的砖墙角落,一组三轴加速度计正以0.01毫米的精度捕捉着建筑的微颤;穹顶处的温湿度传感器在阳光斜射下投射出细密的光斑,数字显示屏上跳动着“温度23.6℃/湿度58%RH”的实时读数。

“基于AI算法的破损预测系统应用,通过边缘计算节点对传感器数据进行预处理,每5秒完成一次数据清洗与特征提取,消除环境噪声干扰。”研究团队工作人员朗真告诉记者,他们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库存储近10年的结构响应数据,形成了包含1.2亿条样本的数据库,能够提前6个月预判墙体裂缝的发展趋势。这一技术的应用对于保护古建筑意义重大,它不仅能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还能为修复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夕阳的余晖洒满沙东乡时,托布扎西深情地望着这些修复一新的碉楼群,将手中的青稞酒洒向它们,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这些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千年碉楼,将会在云端重生。”卓玛感慨道。

责任编辑:李梦一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