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侠 实习生 郑好
近日,记者从四川省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近年来,该市始终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2024年,该市空气质量达到近10年来最高水平,PM2.5平均浓度低至32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达295天,且全市114个地表水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
据悉,为精准控制污染源头,成都出台能源结构调整、燃煤锅炉清零、黄标车淘汰等治理措施,并开展PM2.5与臭氧污染协同防治和多污染物控制。目前,成都已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大气科研观测体系,通过卫星遥感监测、走航观测、系留飞艇、无人机等多元技术手段,为大气污染成因研究和环境质量管控提供依据。
同时,在低碳转型方面,成都也积极探索绿色发展路径。该市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建设中水能源站,利用中水热量降低园区供冷供热能源消耗,预计30年内减少碳排放25万吨;成都SKP商场通过多项创新举措实现碳中和,获得权威认证。目前,全市已建成74个近零碳场景,涵盖园区、企业、社区等多领域。
此外,成都还注重激发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打造“美丽细胞”工程。如四川天府新区华阳街道安公社区将老旧小区楼顶连通成片,铺上重量轻、免维护的针叶佛甲草作为草坪,并设置专门的菜蔬种植区、怀旧文创区,让曾经环境脏乱的楼顶升级成了“空中花园”。
下一步,成都还将继续推进美丽城市建设,拓宽生态价值转化路径,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美丽建设路径,为居民创造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