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华凌
5月20日,北京市露地蔬菜全程机械化农机推广“田间日”活动在通州区于家务乡举行。现场,30余种现代化露地蔬菜装备集中亮相,标志着北京市蔬菜生产正向全程机械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活动现场,30余台(套)国内领先装备集中亮相,按环节为蔬菜种植主体提供菜单式选择。生菜耕种环节,搭载北斗辅助驾驶系统的起垄、轻简移栽和拱棚搭建装备集成配套展示,一揽子解决生菜早春提早种植需求,生产效率提高3倍以上,秧苗成活率可达98%以上。“过去弯腰干一天栽不完1亩地,现在每天最少完成3亩。”来自昌平区种植户夏东的感慨道出机械化带来的颠覆性改变。
胡萝卜种植区,一台复式作业装备施展十八般武艺,一次进地,可完成旋耕、施肥、起垄、铺滴灌带和精量气吸播种等多项作业。这种“一机多能”的设计不仅有效减少了机械进地次数,而且精量播种技术使种子利用率提升40%,胡萝卜亩产预计可增加15%。北京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对这些设备进行测评,作业参数量化公开,“让农民明明白白选机用机。”
活动现场农机企业面对面教学、技术专家定制方案、种植大户谈切身感受,形成“装备—生产—经营”三位一体技术解决方案。以北京中农绿通公司的500亩基地为例——从育苗移栽到智能采运,基本实现“机器换人”,先后配置旋耕机、撒肥机、起垄覆膜一体机、自走式移栽机、打药机、智能除草机、自走式蔬菜采收传送带、收获机等全程机械装备,亩均产量达到3吨以上,亩产值达4000—7000元。“机械化不仅省人力,而且蔬菜生产规格统一,方便直接打入高端商超供应链。”企业负责人的分享引发强烈共鸣。
目前,北京市多个农业生产基地正积极推进机械化转型升级,大兴区礼贤镇万丰大地的胡萝卜种植、平谷区马坊镇德宝惠民的西蓝花生产,以及延庆区永宁镇孔化营村的生菜生产,都在逐步探索应用全程机械化作业,通过示范应用,有效降低劳动力依赖,提升生产效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