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同济大学成立五家研究院

2025-05-21 19:46:08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冯妍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人工智能时代,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已是箭在弦上。5月20日,同济大学举办“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行动发展大会”,会上围绕“工程智能”系统布局的首批五大研究院宣告成立,分别是:工程智能研究院、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极端环境建造研究院、自主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航空运输与低空经济研究院。同济大学党委书记郑庆华介绍,同济大学将以此为契机,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工程相关领域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创新探索。

据了解,工程智能作为“工程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是从科学到产业应用的桥梁,典型的工程智能包括具身智能、智能汽车、智慧交通、智能建造等,其重要的特征是“在现实中可行”,这与用于科学研究的人工智能要求完全不同。郑庆华举例说,目前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还难以达到工程智能的要求,若令其设计一辆汽车,它会犯诸如混淆不同配件、结构过于复杂等“脱离现实”的错误,更是不能满足集成多个学科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如高速铁路网等的真实设计建造工作;工程建设攸关人类安全,需要每一步都可解释、可验证,目前的大模型也做不到。此外,当前85%的学科和专业是前三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和人工智能发展的时代需求已不适配,因而研究、建设工程智能,并以人工智能赋能新的学科建设势在必行。“同济工程学科群优势明显,人工智能学科快速崛起,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希望围绕工程智能的这五大研究院建设,为国家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产教融合新高地。”郑庆华说。

郑庆华说,本次成立的5家研究院之中,工程智能研究院是其他四家研究院的基础,它将在大量的实验数据、工程标准规范、案例等的基础上,打造工程智能的大模型,为相关领域提供人工智能基座。据介绍,这五大研究院将实现“四大创新”。一是体制机制创新,打破院系制、学科化传统的人才培养和科研组织方式,建立“1+N”多学科交叉,以及科学研究资源、人才培养资源的共建共享共创机制。二是培养模式创新,通过揭榜挂帅、目标引领、问题驱动,深化产教融合,“让学生在真刀真枪中锻炼成长”。三是开拓新域新质,通过五大研究院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提出前瞻性的科学研究方向,培育未来学科,突破“卡脖子”技术,创造新质生产力。四是评价体系创新,以成效、贡献、特色为准则,关注成果的原创性、实用性和经济社会价值。

在会上,上海市副市长解冬致辞。他表示,同济大学系统布局成立五大研究院,重点推动传统工程的产业向智能化模式转变,并且以此来示范带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是学校支持上海人工智能高地建设的具体行动。他期待同济充分发挥五大研究院的作用,力争在技术的迭代革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方面,形成更多范式突破。

会上,5家研究院分别公布了发展计划,还分别组织了专题研讨会,一批知名专家学者为研究院建设发展建言献策。

责任编辑:冷媚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